2006年10月11日星期三

梁文道:官方恐懼流言日

【都市日報-兵器譜】中國國民之所以寧願相信所有傳聞都極可能是真的,就是因為我們擁有很多流傳甚廣的成見,而這些成見的準確程度都幾乎快令它們變成規律了。

像馬艷麗是陳良宇的情婦這個傳聞,大家幾乎用不著理會有多少確鑿的事真證據,而是注意它符合了那些變成規律的成見。我們只要把「馬艷麗」和「陳良宇」這兩個名字分別填入「貪官必有美麗情婦,而美麗情婦必靠貪官發達」這條規律裏面,似乎就可以不證自明地達到「馬艷麗一定是陳良宇情婦」這個結論了。

這種推理當然是荒謬的;如果大部分的網絡追殺也是建基在這樣的推理上的話,那麼盛行網絡追殺的社會也就是一個很荒謬的社會了。不用說理,只須辱罵;不用尋證,只要傳聞。難怪有些學者提倡要限制網絡追殺,甚至要求當局立法規管網民言論。

我不反對言論要講言責,也不主張人有誹謗的自由,但是如果以為以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就可以杜絕不負責任的言論、不真確的傳聞,那就是太天真,也太表面了。

要對付流言得先搞清楚流言的本質。所謂「流言」,簡單說就是有別於經過證實、正式發佈的消息的私下傳聞。它不是官方機構公開交代的事實,也不是媒體信而有徵的發掘結果,它是來源不明但越傳越細緻,也越傳越「像真」的小道消息。

中國是個流言極盛的國度,這不是因為國民的嘴巴大,官員也愛八卦;正正相反,這是因為許多官方機構太嚴密,正式渠道不暢通。發生了一件災難,官方反應慢了半拍,流言自然要比你的新聞稿快一半。公佈了一項人事任免的決定,但是詳情欠奉,流言自然會為你補缺填漏。

不幸的是,由於慣性的保守,許多事情常常被人抱著能拖就拖、能簡略就簡略的態度去處理,到最後紙包不住火了,或者頂不住壓力而得擠牙膏般地越吐越多,反而證實了之前流傳的部分傳聞原來是真的。久而久之,社會就開始接受另一種成見變成的規律,那就是再不可信的傳聞遲早也會被證實為真。因此面對馬艷麗是陳良宇的情婦這樣的流言,大家就會覺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了。

這類網絡傳聞和它們演變成的道德追殺。反映了兩種成見的作用,一是國民百姓對日常生活的經驗歸納,一是任何流言都有成真的一天。關於前者,或許無話可說;至於後者,倒是有很多可以做的事,但一定不包括控制輿論。要從根處杜絕流言的困擾,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提高消息發佈的速度和官方決事的透明度。只有讓大家更相信官方消息,流言的殺傷力才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