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日星期五

梁文道:饕餮

【飲食男女-味覺現象】飲食男女,人之大欲,而但凡慾望,總得放置在道德的領域裡監視、思考、調節和規管。此所以性總是離不開道德的目光,亂倫和人獸交固定有違常理,大部分人都受不了;即使稀鬆平常雙性愛與同性愛,在一些人看來也還是不能接受的敗德劣行。請仔細想想我們從小接受的倫理教育,裡頭起碼有三分之一是和性慾有關的。

於是問題就來了,既然性慾和食慾都是公認的人類根本慾望,那為什麼今天我們仍然會以一個不齒的目光看待一個性濫交的人,卻不會在道德上譴責一個貪吃無厭的人呢?難道只有性慾才和道德相關,食慾卻能自由自在地漂流在倫理的世界之外?

看過荷里活經典驚悚片《七宗罪》的,當記得其中有個胖子死狀淒慘,是給人強行喂食撐死的。據片中殺手留下的暗示,此人的罪名是「貪吃」(拉丁文為gula,也就是英文裡的gluttony),正是歐洲傳統「七大罪」(Seven Deadly Sins)之一。可見食慾過盛和性慾過盛一樣,都曾是種罪惡。甚至還是致命死罪,必須受到懲罰。其實「貪吃」這個概念指的不只是貪吃,還包括一切過度的沉溺。在基督信仰的價值觀裡,所有人欲只要不加節制地放縱。所有喜好只要不能自拔地沉溺進去,都是有罪。而這種縱慾之罪,以食慾為代表,畢竟飲食是人之大欲。

回到中國,情況豈不也是一樣?例如「饕餮」,傳說中乃是龍的九個兒子之一。龍這種神物又會飛天還能下水,是威是勢,但生下來的九個兒子卻沒一個有出息,有的喜歡蹲在屋頂的角落吃西北風,有的則喜歡有事沒事背負千斤重物。至於饕餮,則是一種惡獸,見了什麼都要一口吞下去,長得面目猙獰,還沒有動畫《IQ博士》裡的「小吉」那麼可愛,所以古人把它的樣子放在青銅器上,顯得很有煞氣,或有鎮邪之效。

我們都知道「饕餮」就是貪食無度的意思,不是件好事,但它又是怎麼變成今天我們所說的「老饕」這麼正面的呢?如今若有一人夜夜笙歌,每晚更換不同的性伴侶,我們私底下或許會有點羨慕,但公開表態肯定是否定的。可要是換作一個每晚去不同餐館進餐,試遍天下美味的傢伙,我們卻會尊稱他為「食家」,或者把「老饕」這個本來很負面的名字轉成對他的恭維。再說不定,像《飲食男女》這樣的大眾刊物還要以優渥稿酬請他寫寫心得,號稱「食經」呢。你幾時見過一個淫慾無度的浪子能夠搞出名堂,混得像蔡瀾、唯靈、李純恩這麼好?還要在報紙上寫「淫經」,替電視台主持旅遊「採花」節目?

這個轉變,變的其實不是食慾本身,也不是大家對於食慾的態度,而是道德關注的範圍。法國大哲學家福柯(Michel Foucault)曾經指出,傳統的倫理學和道德哲學很愛討論「善」和「正義」這些抽象理念,也從來不乏對各種行為好壞的判斷和反思。但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卻被遺漏掉了,那就是道德覆蓋了的範圍到底有多大。比如說你跑步的快慢就與道德無關,跑得快不表示你善良,跑得慢也不表示你卑鄙。一個人的體質與能力並不在道德關注的領域之內,可是慾望就不同了,它始終是道德判斷的核心。而食慾漸漸被排出道德規管的範圍到底有多大,說明了我們這個時代不再嚴肅正視人對飲食的慾望,不再覺得有需要從這個點上裁決人之良惡。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似乎只剩下男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