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4日星期一

梁文道:阿嬌的尷尬

【都市日報-兵器譜】這是作為評論人的一種很特殊的尷尬:有些社會議題很易說又很難說得清楚。

原因是這些社會事件太過黑白分明,任何一個人都很容易判斷誰是誰非,在群情洶湧下,要罵要批判都可謂毫不費力;但同時,正因為社會對這些事件的評斷太過一致,以致間中想作點另類的提問,都要格外的勇氣和智慧。例如本地歌唱組合Twins成員「阿嬌」鍾欣桐,被《壹本便利》偷拍並刊登在馬來西亞更衣照的事件,就是一例。

就今次的偷拍事件,全城繼續熱爆。廣管局接獲的投訴紀錄,每日都創新高;婦女團體的抗議行動,亦每日都有新猷;演藝團體的代表,著上「姑息養奸」、「痛心疾首」字樣的黑色T恤,到政府總部抗議;而特首曾蔭權都開腔講「感同身受」,表示將以法改會的建議為基礎,推動業界人士、立法會、傳媒及大眾深入討論,在維護合理新聞自由的大前提下,尋找一個平衡及共識方案,以杜絕同樣事情再發生。嘩!一時之間,又出現一次人神共憤、天地不容。

若果從文化研究的角度來看,偷拍事件說明了甚麼?又或者隱藏了甚麼?

(1)它說明了私隱權的重要但沒有說明私隱權其實是種不甚平等的權力:就算是娛樂圈中人,以娛樂大眾為己任,但都不等於可以隨時被偷影。我的身體、我的屋企、我的家人都要在我自願的情況下出鏡,否則就是侵犯、就是僭越、就是不尊重。不過,要行使這種私隱權,能夠自主地控制個人資訊的流通和放擂,在現實上就不是人人平等。顯然,偷拍竊聽一事向來有之,而且一些弱勢社群,例如性工作者亦常常被踐踏私隱,但社會都不聞不問,甚至認為「食得鹹魚抵得渴」,可見「誰的私隱權」,比「私隱權」更重要。

(2)它說明了偷窺事件的嚴重但沒有說明偷窺文化的普遍性。我們都知道今次不是個別事件,不是個別傳媒特別墮落,不是個別主事人特別病態,相反,它是種不知從何時開始已經植根在香港社會的陰暗角落的一種普遍文化。這種喜歡看別人私生活和隱密時刻,但沒有真正興趣與他們接觸、溝通的古怪現象,只是透過科技發達下,更加迅速地發展而已。我們要面對的,其實是媒體偷窺的集體現象,以及鼓勵這種現象一而再發生的社會文化。

(3)它說明了社會關心偷窺事件但沒有說明這種關心是何等膚淺。傳媒學者認為,在大量媒體訊息刺激下,可能會導致「麻醉免疫功能」的問題出現。意思是大眾在短時間接受過多傳播訊息,會使大眾對問題抱著膚淺的關心,而這種膚淺的關心則會掩蓋住他們實際的漠不關心。他們像是認識問題,但沒有察覺到他們實則沒有採取行動,沒有對問題出過力。撫心自問,我們有沒有看過這些偷窺的媒體?有沒有縱容過偷窺文化的出現呢?

尷尬歸尷尬,在香港,日子都一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