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0日星期二

梁文道:紀念

【成報-秘學筆記】 我曾經告訴他一些可能會把他嚇著的故事,果然他也嚇了一跳。但是在送了他回家之後,我收到他的信息:「我喜歡你的故事,因為那是你的一部分。」

本雅明認為,故事「的目標和報導新聞不同,不在於傳遞赤裸裸的事物本身。它使得所說的東西和敘述它的人的生命融合為一,而且在他的身上為故事的內容汲取養分。就是這樣,故事印上了故事人的痕跡,正如陶瓶身上模印著陶工的手紋。所有真正的故事人都習慣先說明自己是怎麼聽到這故事的,甚至把它描述為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

因此,說故事的人先是從自己廣闊的經歷中淬煉故事的輪廓,猶如在群星之間勾勒出星座的描線;又或者把一段聽來的故事沉澱進意識海洋的深處,讓它分解重組,成為自己親手養育的水族的一部分。然後在說故事的時候,他把它||這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交了出去。

如果說故事有時會是一種勾引,那不是因為故事的情節引人入勝,而是述說故事的處境如此親密。故事人所說的每一段話都像耶穌在最後晚餐說的那句名言:「這是我的身體,你們大家拿去吃。以後你們也要這麼做,好紀念我。」聽故事的人領受了這一塊身體,而且記住了它(如果運氣好的話),使它也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日後,每當他再向人轉述這個故事,他都會記得它的來處。每一次的重述,因此都是紀念。

說故事與聽故事,就是這麼親密地傳遞分享一個人生命的神聖行動。那一刻是不可取代不可重復的,故事可以再說,甚至對著同一個人反復地說,但它確確實實不是當初那一刻。所以前賢曾經辯論,聖餐儀式到底算不算最後晚餐的重演?它如何可能重演?

他呢,又會不會在轉述我的故事,以紀念我與我們的那一刻?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