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超低音】我曾經說過專輯已死,單曲的好日子又要歸來。有人走得更遠,幹脆宣布音樂很快就要完蛋了。說這些話的,主要是大型唱片公司的老板、高層和公關,他們眼睜睜地看唱片的銷量不斷下滑,卻無計可施,於是就把手指嚮網上的非法下載。其實他們不是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里,裝作什麼都看不見;就是用雙手去阻攔河堤的缺口,再悲哀地目睹水流不斷從指縫間滲出。
音樂哪有死亡呢?歷史上從未有一刻像今天這樣,音樂變得無處不在,手機的鈴聲,游戲的配樂,商店的背景聲音,甚至原本靜默的電梯和只有呼吸聲的地鐵車廂都有了音樂,我們的周圍一片喧鬧。從前大家只能在祭典等特定場合使用相應的音樂,如今音樂的功能真是你想有多少就有多少。要是害怕自己像活在電影里一樣,每走一步都被配樂包圍,何妨跳進泳池?享受水中那與世隔絕的寧靜。不幸的是,我得嚮大家報告,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泳池也裝設了水中喇叭,以輕音樂調諧各位的泳姿!
所以死的不是音樂,它不只活得很好,而且多子多孫,足跡遍全球。真正垂死的是唱片公司。
且看去年通行世界,打上英國流行歌曲榜第一位的《瘋狂青蛙》(CrazyFrog)。它不是什麼大牌歌手的傑作,更不是唱片公司苦心計算經營的結果;它只不過是用簡易的電腦程式衍生出來的電話鈴聲,一傳十,十傳百,成了次文化熱潮現象。唱片公司的巨頭們看見這樣的潮流又怎能不憂心?以後的唱片還能怎麼賣?這首曲子可沒有非法下載的問題了吧,它也沒侵犯任何廠牌的權益。
老牌IT文化雜志《Wirde》的九月號以美國西岸的音樂奇才貝克(Beak)作封面人物,主題是「音樂的再生」,重點介紹了貝克的新計劃。那是一張不知算不算專輯的專輯,因為它雖有傳統的CD包住了一組已完成的歌曲;但最好玩的地方卻在網上,樂迷可以自己把歌曲下載回來任意重組它們的編排結構,甚至直接在網上像玩游戲般地和音樂互動一番。貝克想幹的,就是革CD的命,革專輯的命,慢慢跳進音樂解放的洪流里。
這期專題還介紹了音樂行業回應現實的其他動嚮,大意是說這個行業不變不行了。但是我覺得他們還沒看到一個更大的典範轉移,仍然固於音樂是種職業也是種工業的老觀點。眼下眾聲喧嘩的網絡音樂真正沖擊的,就是音樂可以當作職業甚至形成產業的這套老黃歷。
只要上網巡一遍,不難發現除了下載既有音樂商品這麼沒出息的行為之外,還有越來越多的業余玩家免費上傳自己的作品,而且質素不差,甚至比部分職業音樂人的水平還要高。這里面固然不乏有才華而且受過專業訓練的能人。他們對音樂的想法也不一定再像上一代那樣抱試聽帶到處拍門博人賞識,然後夢想一鳴驚人發大財。他們要的,可能就是自娛,如果多人喜歡那就更妙。互聯網取代了大公司的傳統發行網絡,讓一個摩洛哥的音樂發燒友足不出戶就能接觸到香港的樂迷。
對唱片業來說,最大的噩夢是新一代樂迷也越來越習慣免費獲得音樂,加上那批不計金錢只為過癮的創作人,雙方再也不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關系了。職業音樂因此更顯危機重重。難怪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要宣布免費讓網民下載自己的音樂檔案,它就是看到了此風不可止。那麼它怎樣賺錢呢?方法就是要樂迷在網站上看客戶贊助的廣告,一邊等歌曲下載一邊接受廣告的洗禮。只是如此一來,整個工業的邏輯就變了。過去是唱片公司在媒體上打廣告推自己的產品,現在則是音樂產品本身變成一種讓人賣廣告的媒體。可以想見,這個網站將是許多雜志和電台的競爭對手,因為大家的廣告客路很接近。這是不是音樂工業的出路,還有待觀察;但音樂的前途倒是一片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