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陣筆】陳方安生宣布不參選特首,公民黨執委立時推薦梁家傑出戰,擾攘一年多的泛民「估領袖」遊戲總算塵埃落定了。
先說陳方安生的決定,許多人嘲諷她知難而退玩死泛民,推出的6人「核心小組」(竟然沒有人留意到這是個多麼古怪的中文)又嫌分量不足。其實經過半年多的「見步行步」、觀察局勢,她這個決定可以說是相當聰明的高招,把自己放進了一個不敗的位置。
以陳方安生為官多年歷練出來的沉穩風格,她是不會輕易下賭注也不會多花時間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的。當年她眼見特首大位無望,早早宣告退休,且乘勢再為「香港良心」鍍一層金,就是最好的例子。如今她當然明白在800人組成的選委會裏要贏曾蔭權簡直是癡人說夢;更不妙的是,按照民調顯示的數字,就算在小圈子以外的民意戰場,她也落在下風。這麼一趟必敗無疑的遊戲,又有什麼好玩呢?
與其拿出真功夫去和穩勝的曾蔭權硬拼,輸掉的不只是特首寶座,還有自己過去幾年累積下來的聲望;倒不如保存實力,永遠頭戴光環,永遠做個無冕拳王,永遠讓別人去猜「當時要是她出馬,會是什麼結果」。一出馬來真的,她的實力和影響力就會現形;當然不比收藏起來,讓人一直摸不清猜不透好。正如《孫子》所言:「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陳方安生再也沒有當特首的機會了,但是藉成員背景接近卻又不直接屬於泛民的「核心小組」,她反而能夠佔據一個更超然的高點;將來一方面可以炮打特首辦,另一方面從後鞭策民主派。尤其在民主派這一面,陳方安生更是取得了戰略上的優勢,因為過去數個月的傳聞風聲早把她捧成最佳人選,所以接下來無論任何人正式參選特首,都只會在市民心中淪為「次選」。
因此梁家傑現在面對的第一個問題還不是怎樣取得100張提名票,而是如何掃掉頭上這圈「次選」的陰影,擺脫「冷手執個熱煎堆」的感覺,擺出一副捨我其誰的氣勢。
有人要出來和自己比試,而且還是注定要輸的,對曾蔭權來講肯定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因為經過長時期的政制扭曲,港人對於民主政治的合理期望也被扭曲了。現在大家沒有普選的權利,對於特首產生方法的要求已經低到只要有競爭就很不錯了。似乎選民有多少不重要,候選人起碼有兩個就算長足進步(因此才會有人感嘆第一屆特首選舉比較「民主」,那時還有4個候選人)。所以在這一場形同「做馬球賽」的選戰之後,曾蔭權就可莫名其妙地挾經過「選舉洗禮」的威名順利連任了。
對於選委會裏那批特權精英而言,多一個人出來自然也是好事。因為要是沒有多於一人以上的候選者,這個選委實在與橡皮圖章無異。可是如果梁家傑拿夠了100張提名票,這席得來不易的選委位子就真正有交易的價值了。雖然曾蔭權最終還是會取勝,但在有對手的情下,大勝絕對是有必要的,否則日後統治的權威如何樹起?又怎能保證一時的手下敗將梁家傑將來不會成為凡事頂撞而且撞得還很有力的眼中釘呢?既是如此,他難免就得開出許多或者實在或者空頭的支票,好滿足各方選委的無度需索。選委會這種小圈子早就被人詬病為制度性腐敗的溫,惟其只有在這樣的局面下,它的「寶貴功能」才能順利發揮。
關於北京的態度,按其傳統思維理解,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風險愈低愈好,更何泛民主派推出來的是新「逢政府必反」的公民黨要員。可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在中央政府的心目中,「風險」二字還有多種詮釋。例如曾蔭權本身,說不定就是個風險。「中央並不全盤信任煲呔」的傳聞不斷,恐非空穴來風。理由之一是他到底不像董建華,曾經領受國家的大恩(有沒有把柄在北京手上,我們就不知道了)。理由之二是在政改方案一役裏,某些傳統愛國人士擔心曾蔭權在民主化的路上走得太遠,怕他將來成了港版「李登輝」。這時候,選委會的作用就很巧妙了;一則利用其中權力交易的特質,透過多條管道不同派別的力量像木偶身上的繩索般牽制曾蔭權;二則可以壓低投給曾蔭權的選票數目,使他不至於氣焰高張,志得意滿。因此放梁家傑進場,表面上是陪跑增加了民主氣氛(只是「氣氛」而已),實質上則制衡曾蔭權使他認清真正的效忠對象,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發生的事。
至於曾蔭權有沒有足夠的權威去強政勵治,在風險計算的角度看來,說不定反倒是次要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