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8日星期三

梁文道:政府憑甚麼包養藝術家

【都市日報-兵器譜】十多年前,當我第一次結識大陸文化人的時候,我很驚訝地發現他們給我的名片上印有「國家一級評論家」和「國家二級藝術家」之類的銜頭。我這個在資本主義社會長大的人完全鬧不懂為甚麼藝術家和評論家還要國家評級論別,當時就問:「這是種榮譽嗎?」朋友笑而不答。

後來我才知道這不是榮譽虛銜,而是實實在在的身份,有了這個身份才能享有相應的待遇,是哪一級的身份就配得上哪一級的工資和褔利。原來大陸文化人都有國家養,真叫我羡慕不已。但是這幾年制度改變,許多文化人藝術家再也無法寄身於「作協」、「文聯」一類的單位機構,紛紛下海自力謀生,好日子已是老早以前的事了。曾經與余華、蘇童等知名作家並稱「射鵰五虎將 」的「北丐」洪峰,近日真成了「北丐」,在瀋陽街頭行乞,目的是抗議聘用他的瀋陽市文化局停發工資。結果惹起全國輿論的注視,有人說他「做秀」,有人恥笑他竟然還指望國家包養。可見短短十餘年間,中國國民對於文藝工作者的角色的看法已經有了極大的轉變,這又牽涉到了整個文化藝術領域與政府關係的根本變革。

很多論者歡呼,今天中國的藝術家和作家終於脫離了國家掌握,告別了官方豢養的體制,恢復自由,回到一個由市場主導的正常生存環境了。甚實這種「正常」狀態在歐洲也只不過是近兩百年之間的事罷了,從前的藝術大師,如巴哈和達芬奇莫不託身於宮廷和教會的庇蔭,要想完全自立於市場根本是天方夜譚,因為當時根本沒有足夠龐大的文化消費市場。自從現代文化消費市場出現之後,政府與文藝工作者的關係就不再是不證自明的一件事了。相反地,如果政府要出錢資助文化或者供養藝術家,反而得有理據支持。常見的理據有三:一是受資助的項目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對外代表國家形象,對內團結國民認同,例如法國的羅浮宮博物館和中國的故宮博物院。二是受資助的項目和藝術家有重大的文化意義和藝術成就,但在市場上卻又無法生存;於是把資助當成一種社會投資,將受資助者當做「公用物品」。三是把受資助者看成文化產業的一環,於是資助他們就等於是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換句話說,這是將文藝資助看作一種工業政策。

回到中國的情況,我們可以發現在從政府把文化當成意識形態工具,全面圈養藝術家,到完全將文化推向市場任其自生自流的這段轉軌期間;有人不分清紅皂白地主張一刀切割政府與文化的關係,有些單位則抱持「存在即合理」的態度繼續昔時做法,缺的就是一套完整合理的文化資助政策和相關討論。

與其單純指責洪峰身為作家還想吃公糧;或者慨嘆今天的政府不再重視文化,中國社會更需要的是辨明政府支持文化藝術的理據,徹底理順在文化藝術領域上政府與市場的分際和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