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2日星期一

梁文道或黃世澤:新聞主播

【都市日報-兵器譜】美國三大電視網之一的ABC的皇牌新聞主播彼得.詹寧斯(Peter Jennings)因肺癌去世,輿論界一致認為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終結的不只是三大電視網聯合壟斷美國電視新聞節目的時代,也是英雄主播的黃金歲月。

所謂的英雄主播是這樣的一種人,他能夠獨力代表整個頻道的新聞節目,成為一個電視台新聞的象徵(icon)。久而久之,甚至能夠讓觀眾產生了「看新聞,看主播」的習慣。所以這些主播在電視台裡不只有巨大的影響力,而且還得到外人難以想像的高薪厚祿,以彼得.詹寧斯為例,他的年薪是一千萬美金。

回憶彼得.詹寧斯,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件事是以28歲的「幼齡」就登上了主播台,但兩年後卻因為自覺功力未夠,要求調為駐外記者,然後開始了他十多年浪跡南亞次大陸和中東地區的記者生涯。中學沒畢業的他養成了手不釋卷的習慣,作任何題目都務求全面掌握有關材料。所以當他重新回到美國出任晚間新聞主播,竟能在和駐伊拉克記者連線因為技術問題中斷時,說一句「以下的報道就先交給我」,然後就說得頭頭是道恍如自己正在巴格達現場一樣。很多人由此詬病香港的電視新聞,選主播首重美貌,年齡則28歲都嫌老。走紅的主播一樣是一台新聞部在觀眾心中的代表,但卻是純粹視覺性的代表,與其新聞採訪編輯的功力無關。事實是否如此,當然可以爭論。但在做這種比較的時候,很容易就忽略掉兩種體制的分別。

香港不會有彼得.詹寧斯這類主播,是因為我們根本不需要。首先,彼得.詹寧斯他們這種英雄主播參與了新聞報道的內容,不只在自己報道的文稿和語調上有充分的自由,甚至還可以決定選題與畫面的剪取。這也是為甚麼28歲當主播會被人懷疑的原因,做一個主播就意味著對整節新聞報道負上責任。反觀香港,如果一個主播說話的內容資料有誤,我們又會怪編輯記者。因為大家都知道香港的電視新聞分工如此「專業」,主播從來不會被預期在連線中斷時說一句「等我」,他只需要說聲抱歉,然後對著讀稿機唸下一則新聞。

香港的電視新聞分工對主播的要求只是令觀眾悅目順耳,清楚「冇甩漏」。所以一個想學彼得.詹寧斯的年輕人到最後發現他又被當成「人肉讀稿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