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21日星期四

梁文道或黃世澤:怎樣對待移民

【都市日報-兵器譜】直到目前為止,倫敦自殺式恐怖襲擊事件的主謀之中,已有兩人被確定是第二代移民。這兩個年青人雖是移民之後,但生在英國長在英國,接受一般英國小孩都要接受的教育,玩一般英國小孩都會玩的遊戲,其中還有一個更立志要成為英國國家足球隊的成員。為什麼?

很多英國人都不懂為什麼他們要去炸自己的「同胞」,而且還是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英國不算是一個對待移民非常友善的國家,但也不算是歐盟最排外的國家。

雖然有像部份阿仙奴球迷這樣的群流氓,平日就反移民,現在更聲稱要摧毀清真寺,但種族主義卻從未成為其政壇上一股明目張膽的勢力。不像法國,有勒龐領導的「國民陣」,公開聲稱要把老外趕回家。法國政府有明確的國家文化政策,想把各方外來文化吸收整合起來,而且嚴拒伊斯蘭女子戴頭巾上學,惹起伊斯蘭世界的不滿。

「但英國不同呀」,英國人大概會有這樣的疑問。英國政府倡導多元文化政策,鼓勵各個族群維持自己的特色,准許不同宗教團體自辦學校而且傳授宗教教義。

為什麼那麼尊重多元化文化的英國,還會有這麼一批第二代移民響應極端主義的號召,攻擊自己的「袓國」呢?所以有人提出必須彷效法國,採取更嚴厲的移民政策和文化歸化路。但法國的路子真的走得通嗎?雖然法國官方沒有加入「攻伊聯盟」,可是法國卻也是歐洲的一塊種族主義溫床,種族糾紛不斷,是其社會秩序的病灶。真正的問題在於面對移民和外來文化時,大家似乎都只有兩種選項:要不是走法國的吸收整合路線,把外來者馴化成純正法蘭西;就是走英國的多元路線,讓各族群各有安身立命之地,然後期待他們互不干擾相安無事。英國的方式看似平等,尊重了伊斯蘭、印度和華人等不同族群的文化主張;其實它極端起來卻容易走向另一種歪路,那就是讓各種族群相互隔離,猶如同一片土地上的不同國族殖民地,就像一個世界民族文化村,過一條街是小印度,再多走幾步就是小巴基斯坦。這讓我想起近年一些學者提倡的主張,就是各種文化固然要得到平等對待的權利,但同時也要創造環境鼓勵他們溝通交流甚至批判地對話。真正自由的國家文化政策不只是讓小女孩可以戴頭巾上學,而且還要給她反省頭巾意義的機會。

一個在印度教徒家庭生長的孩子不必然要認「同」印度教,他也該有認同伊斯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