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4日星期一

梁文道或黃世澤:遊行人數之謎

【都市日報-兵器譜】香港每有遊行,所有媒體的焦點都是放在遊行人數上面。不是說遊行的訴求不重要,也不是遊行的手段和氣氛不重要,而是主流傳媒是把這些元素的重要程度和遊行的人數掛上了。愈多人參與的遊行,它的主題和訴求就會被認為是更值得關注的。

換句話說,香港的遊行往往被看成是一種走出來的民意調查。所以計算遊行人數這個問題的嚴肅性,就和民意調查做得夠不夠科學一樣重要,大家總是爭論不休。

由於很多人預感今年七一遊行的人數不多,因此近日輿論話題之一就是經過了兩次人多勢眾的七一大遊行,為何市民的熱情會冷卻下來?

大部分論者都是直接從參與遊行與否的理由入手,例如說當前的政治氣氛緩和;或者說董建華下了台,大家的目的已達;也有人認為經濟轉好,減低了港人政治參與的與趣云云…。

其實除了這等大家意識得到,可以明確歸納的理由之外,我們也應該注意遊行這種群眾活動的集體心理作用。

研究人類集體行動的學者發現去不去遊行,其實也有「搭便車」(free rider) 和「信任賽局」(assurance game) 的現象。

參加一趟遊行的群眾多種多樣,雖然最後呈現出來的目的如一,但還是各有不同的心理動機。有些人是鐵桿的遊行參與者,誓要透過示威來表達自我,任你狂風雨打也阻不住他的決心。還有人是抱著搭便車的態度,反正不太反對遊行目的,知道去的人又夠多,故此不去自不去,還是湊熱鬧的好。

撇開最堅定和最機會主義的這兩種極端的遊行參加者,大部分人在考慮去不去遊行的時候,其實都會推斷其他人的反應。

你越是覺得有很多人知道一次遊行即將爆發,而且知道的人也很願意參與,你自己加入的機會就更高。這就是所謂的「信任賽局」,考驗的是每一個人對其他人的判斷和信任程度。

零三年的七一之所以人數眾多,是因為大家都覺得會有很多人去,所以自己也不得落人後。今年的七一如果人丁單薄,可能就是因為大家以為不會有太多人去,所以自己去了也於事無補。

故此一次規模龐大的遊行,不只是反映了甚麼洶湧的民情,也顯示出組織者如何善於傳播一種「會有很多人參加」的印象;反之亦然。所以遊行這種集體行動必有它的心理邏輯,不能簡單地當成民意調查。

比如今年,如果遊行的人數不多,決不能就此判定香港人已經放棄民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