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17日星期三

梁文道或馮振超:靖國神社

【都市日報-兵器譜】日本外相町村信孝近日在日本眾議院外務委員會上明言,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已成為中、日外交上的大難題,除令兩國元首未能進行正常的互訪活動外,連安排在本月20、21日在智利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APEC)期間進行會談也有困難。參拜靖國神社引來外國強烈反感已是不爭事實,但另一方面卻顯出靖國神社在日本政治上的特殊地置。

靖國神社位於東京千代田區九段北,建於明治二年(1869年),原意是安放在明治維新時期因內戰死去的數千軍人,原名「東京招魂社」,後來改名靖國神社,有安定國家的意思,在日本參與甲午戰爭(1894-95)、日俄戰爭(1904-05)及二次世界大戰時,靖國神社開始擺放一眾對外戰事陣亡軍士的牌位,成為日本軍事對外擴張的紀念象徵。在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空軍神風特攻隊更在靖國神社舉行誓師儀式,說明軍國主義與靖國神社的關係。

最令外界非議的,是靖國神社在1978年透過舉行秋祭,以「昭和殉難者」名義,把14名二次大戰甲級戰犯(包括首相東條英機、垣征四郎等)的牌位秘密地安放在靖國神社內。事件最後在1979年4月被傳媒揭發,其後政府卻沒有禁止戰犯牌位正式「落戶」,不難令人理解日本政府尊崇戰犯們的心態。

小泉純一郎明顯希望以參拜神社來顯示他的愛國抗外情懷,也是敢於向外國說不的肯定表達,以此振作日本國民情緒。自任首相後,曾先後四次到神社參拜,也懶理外國反對聲音。在國際事務上,日本一直要求拓展國際政治空間,參拜靖國神社正好是小泉的政治Show,算是為日本上一代曾經歷戰敗及右翼分子的一種心靈慰藉。若從政治角度解讀,小泉的「以不可為而為之」的心態,多少亦能反映日本朝野所想,正如今年10月,便有79名國會議員及81名議員代表齊齊參拜,可見參拜靖國神社在國外與國內的反應可以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自二次大戰戰敗後,日本在國際政治層面的角色是戰敗國,與經濟強勁起飛的發展步伐不相配,這種有財無勢的政治現實,對日本人而言並不好受(右翼分子尤甚)。

多次派遣自衛隊出國及要求加入聯合國成為常任理事國等舉動,已反映出日本政府的政治野心。絕對是國際社會一大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