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21日星期四

梁文道或馮振超:垃圾食物

【都市日報-兵器譜】「垃圾食物」(Junk Food)的爭拗,在西方社會鬧得熱哄哄,美國導演摩根史培洛(Morgan Spurlock)以身犯險,連續30日狂食「麥記」,探討對人體的影響,並拍成記錄片《不瘦降之迷》(Super Size Me) 。

美式快餐為整個快餐文化發展中的龍頭大哥,今日美國卻反過來唾棄快餐文化及垃圾食物,確是有趣。

「快餐」(Fast Food)這名詞在近代飲食文化中由前衛先進變成糖衣毒藥的含義解讀,充份反映人類對科學的認知。西方快餐起源於十九世紀末的美國,而整個行業崛起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快餐興起與二次大戰有關,戰後美國工業及經濟發展迅速,對勞動人口需求上升,婦女大量投入勞動市場,飲食習慣追求簡單,成為快餐業發展契機。巧妙地這種新興文化正合當時經濟起飛的社會面貌、大美國主義繁榮、先進的副產品。

法國總統希拉克曾向記者表示,年輕時在美國工作,經常品嚐漢堡包,更視美式快餐為在美國的一項難忘回憶。

在香港,七十、八十年代是快餐業發展的成長期,第一代電視處境喜劇《香港八一》中的主角茂叔一家就是經營快餐店,劇中常以快餐店為主要場景,反映快餐文化進入生活空間。

今時今日,快餐文化卻被「垃圾食物」這個負面名詞徹底打敗,變成人人得以誅之的「毒物」,英國超過100個健康及消費者團體聯署要求禁止有關銷售「垃圾食物」的廣告。

在美國,垃圾食物已釀成災難性後果,癡肥(obesity)國民遍布全國。

超過六成美國人被界定為超重,每年約有三十萬人因為過肥而英年早逝,涉及過胖引發病症(如糖尿病、中風及心臟病)的醫療開支以年度計算更超過一千一百億美元。

垃圾食物曾是西方社會的寵兒,但科學卻戳穿了美味背後的危機。不過西方商人絕頂聰明,此處不留人,並不是絕路,況且東望一片好景,亞洲自然成為一片樂土。而中國無疑將是另一個被垃圾食物毒害的重災區。

中國人愛上快餐文化的原因與別不同,崇洋思潮活現於一大堆漢堡包及薯條之上,價錢昂貴不是問題。

在北京,一頓美式快餐二、三十元人民幣實屬等閒,那怕每月工資只有二、三千元吧!這種過氣的西方時尚亦成功孕育出新一代中國的胖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