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6日星期四

梁文道:以車為本的辦學理念

【都市日報-兵器譜】學校為甚麼要種樹?就算不談玄之又玄的象徵意義,從最實際的角度來看,它也有非常好的理由。

樹蔭遮蔽了空間,但那遠遠不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和密閉的教室不同,大樹的枝葉界定了一個範圍,讓學子可以聚集可以休憩,但又容許出神的靈感,隨時接受外在的刺激。是的,樹木總能刺激靈感。

當樹木多到成林的地步,就有了一個令人鬆弛的漫步空間,這是任何建築物都給不出的舒適環境。學校的英文叫作School,休閒涼鞋的名牌「爽健」叫做Schole,它們的源頭都來自希臘文的Skhole‵,意思就是「悠閒」。

在古希臘人的心目中,學問之所以可能,首先要擺脫一切生活的重負與日常的壓力,也就是要悠閒。而最典型的悠閒狀態,就是隨意的漫步。學者們在林間自由自在信馬遊韁地走路,邊聊邊談,學問就這麼聊出來了,學問也就這麼傳下去了。所以樹林確實是最早的學校。

我深深慶幸自己在中文大學唸過書,尤其是在林木特別蔥翠的崇基學院住過四年。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在香港畸型的土地使用和空間規劃之下,中大是座山城,很少有一間學校可以有這麼多的樹木,使得走路不只是種枯燥的交通方式,而且是帶點野趣的真正散步。

早年崇基學院的師生在原有的自然基礎上還要努力種樹,後來新亞、聯合二書院加入又在蓋樓的同時植木,實在是很有遠見很有智慧的做法。欲辦學校,先得種樹。不意今日中大要擴大招生,要趕上國際一流的地位,第一個動作居然是斬樹。校方高層的說法是路面太窄,車多人擠,安全成了問題,不斬樹路就拓不寬了。這不只是一個校園裏的小風波,也是整個社會價值觀的體現。香港本來就是國際大都巿中行道樹最少的一個,每次要發展巿區建設新房卻仍然不帶半分愧色地 砍樹。除非一棵樹給人鑒定為珍稀品種或者年事極高,否則還是得犧牲生命來讓道。

這種矛盾往往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尖銳,例如造房,許多設計都能盡量容已存樹木於新建空間之中,只是成本大了些,端看發展商怎樣衡量價值,願不願花這筆錢。

中大的情況其實更簡單,只要把車路改成單行道就不用修寬馬路了,其高層之所以捨此不圖,怕的就是日後開著車子繞來繞去很麻煩。為了方便汽車不惜斬掉前人數十年前種下的樹木,這樣子辦學倒也別開生面,可以稱作「以車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