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11日星期日

梁文道:Band 3學生的作業

【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我第一次聽說Lorenzo Milani神父和他開辦的Barbiana學校,是因為甘仔,甘浩望神父。這個香港人都很熟識的「絕食神父」最崇拜Lorenzo Milani了,喜歡引述他說的話,也效法他的行徑;甚至開了一家有點像Barbiana的「居留權大學」,為那些上不了本地正常學校,而仍然爭取居留權的青年上課。

那麼,Milani神父是個怎麼樣的神父呢?請看看這個一生站在窮人身邊,絕不放棄任何一個小孩,44歲壯年去世之後仍因宣揚「良心反對服軍役」而被意大利法庭宣判有罪的天主教神父遺言:「親愛的Michele,親愛的Francuccio,我親愛的孩子們,我愛你們更甚於愛天主,希望祂不會為這件小事而介懷,反而我更希望祂把所有發生的事情都記錄下來。你們的Lorenzo」。很難想像一個神職人員會說自己愛人甚於愛神。不過,耶穌不是說過「凡對我兄弟中最小的一個所做的事,就是對我做的」嗎?愛神的最大表現豈不在於愛人?

到底Lorenzo Milani對孩子們做了些甚麼?他希望天主記錄的又是些甚麼事情?《給老師的信》就是一份答案。《給老師的信》原版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譯成多種語文,是一本意大利人家喻戶曉的書,暢銷至今,影響不墜。這本書的作者不是Milani神父,而是他的一群學生。《給老師的信》不是一封對師長們感恩戴德的鳴謝信,而是一份憤怒的控訴,控訴的是教師們不自知的情性和惡習,控訴的是教育制度不長於栽培孩子只精於淘汰「次等生」,控訴的是向資產階級和權貴傾斜的社會機器。這等左傾的教育批判對今天的讀者來講不算陌生,但如今難見的是它語調的激揚和滿溢的理想主義色彩,有時甚至理想到了高不可攀的地步。例如作者們要求所有教師最好都像神父一樣保持單身,以便更全心全意地照顧學生。

然而,《給老師的信》還是一份報告,以大量的訪談、統計圖表和政府文獻支持它對意大利教育的批判。我們不要忘記它的作者是幾個Barbiana十五、六歲的學生。所以不妨把它看成一份功課,一項學生們研究自己國家教育和社會體制的project,而且是一項有實際目的的project,它是一封寄給意大利師範學院的投書。這就是Barbiana學校,一家貧困山村裏的小學校,年紀大的學生透過指導年紀輕的學生來磨練自己的知識。過了十六歲則被派到外國打工生活,好見識自己村子以外的世界,當然還學會了外語,這是Barbiana式的外派遊學。最重要的,是他們透過讀報紙和分析政府文件來學語文,一方面這是最切身的,另一方面它使得學生成為真正有社會關懷的公民。

《給老師的信》是一班五十年前異國「籮底橙」的學習心得,我懷疑今天香港有多少名校生寫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