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8日星期五

梁文道:禁播外國卡通有甚麼用

【都市日報-兵器譜】為了弘揚中國民族文化,為了保護和發展國產動畫片,勤勞的中國廣電總局最近推出了一個新政策,叫做《廣電總局關於進一步規範電視動畫片播出管理的通知》。具體內容就是自今年9月1日起,每天下午5點到8點的兒童節目黃金時段以內,全國所有電視台只能播出國產動畫片。

這麼硬性的規定就能起到弘揚中國傳統和民族文化的作用,阻止小孩們「過早過多」地沉浸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之中嗎?如果當局真有這個想法,未免也就太過天真了。首先一個很理論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辨識一部卡通片裡的文化因素呢?難道日本和美國製作的節目一定就是很「日本化」和「美國化」的東西,而孩子耳濡目染,日子有功,就都會變成小日本小美國了嗎?這些問題實在牽涉到太多的研究和論證,絕非理所當然不證自明。請注意伊拉克曾經也是中東地區美國流行文化最為興盛的地方,昔日的巴格達滿街都是美國流行歌曲和電影光碟,如今伊拉克人在美軍壓境之下可有成了美國人嗎?

反過來說,我們又如何保證中國人自己拍攝的動畫片就一定很中國呢?假如製作公司日後弄出來的不再是西遊記和小魚兒這些傳統題材,卻是超人與機械獸這等流行玩意,我們能不能說它們也表彰了民族氣節,強化了兒童的愛國心呢?撇開這些意識形態課題不談,若廣電總局想的就是經濟理由,想為國產動畫製造商屏障競爭,給它們一個喘息壯大的空間,這等保護政策的成效又能有多大呢?這樣我想起上個世紀的70年代和80年代,年紀還小的我住在台灣,那時台灣的新聞局也有類似政策,不只限制港製電視劇的輸入數額,也限制外國動畫片的播放時段,目的也是為了保護土產業。可是十多年下來,無論是台灣電視劇,還是台製卡通片,水準皆無寸進。台灣電視工業的真正騰飛,還是蔣經國晚年「解嚴」之後的事。

很多人拿南韓為例,說明一套嚴格的文化產品入口制度有利於本土產業的勃興。可是說這話的人其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長久以來,南韓的文化產業保護政策確實為它們的影視製作提供了生息成長的空間;但它的真正崛起卻是在政策之後,出現了一個空前寬鬆自由的創作和投資環境,同時還吸引了大批年輕新銳的創意人才。對於創作動畫的人來講,把他們養在人工化的溫室裡固然不壞,但要讓他們真正繁茂成林,最需要的恐怕還是一個開放的創意土壤。

最能令廣電總局這番「美意」落空的,恐怕還是無孔不入的互聯網和到處都有的光碟。城裡頭哪一家有點能力的小孩不會上網不會看碟?其實黃金時段裡看不到迪士尼和多拉A夢,很簡單,關掉電視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