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9日星期五

梁文道:食粒丸好過食餐飯

【飲食男女-味覺現象】奧運女子十米高台跳水冠軍陳若琳是個可憐的孩子,比較年長的她為減輕了配合雙人搭檔王鑫那尚未發育的身形,在過去一年來從不吃飯,只敢進食少量魚類和蔬菜等沒有澱粉質的東西。難怪她說現在最高興的事是終於可以過回有米飯的日子了。我很好奇在那一年裡,她有沒有任何足以吊命的營養補給品呢?因為我們總是以為吃得少不要緊,市面上有大量的小藥丸,它們全都宣稱自己可以「提供每日人體所需」。

上世紀初的美國作家W.ParkerChase曾經在1932年預言1982年的紐約將是這個樣子:人口會達到五千萬,赫遜河與東河會被填平,所有汽車則平靜無聲地沿著摩天大廈的邊緣上下來回。而且,這座城市的居民只靠藥丸狀的濃縮食物過活。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地獄?還好這一類預言多半不會實現,我小時候看的科普書還向我們保證人類將在公元二千年殖民火星呢。出於對科學的神奇迷信,幾十年前的人總是過度樂觀地估算技術的進展速度。他們不止相信科技變化的速度極快,還完全覺得它的結果一定是美好的。就像毛澤東當年曾經夢想有一天要在天安門城樓上看見北京全城都矗立起龐大煙囱的「美麗」畫面一樣,W.ParkerChase在寫下他心目中未來的紐約時,也不覺得人人只吃藥丸是壞事;恰恰相反,他認為那是個偉大的成就。

真的,曾幾何時,許多人都以為遲早有一天,我們都將不再做菜煮飯,因為有一粒「可以提供每日人體所需」的小丸子就夠了。在今日看來,這是件很可怕的災難;但是那些早已作古的前人當年在描述這等景象時,語氣是輕快的,心情是愉悅的,他們真心盼望這一天的到來。

這是典型的功利飲食觀,覺得人要吃喝實在是件迫不得已的生理需要,從農耕畜牧到廚房雜務都是些令人頭疼的麻煩事。假如我們真能在化工廠裡調配出濃縮了一切養分的藥劑,那會是件多麼令人愉快的成就呀,最起碼大家可以省下一日三餐的時間。效率與功能,就是二十世紀中葉以前的信條了,讀管理的人一定記得那年頭的「泰勒主義」吧,連醫生動手術的動作步驟也要好好規劃一番,以求最佳效率,變態得很。

把豐富多采的飲食經驗簡化成喝一口水送一粒藥的動作,似乎太沒美感;其實它也有很獨特的審美追在裡頭,「效率與功能」本身就是一種美的標準,現代主義的設計和建築最能體現這一點了。把多餘的裝飾全都去掉,只剩下必要的骨架和樑柱,不止便於興建維修,而且別有一番簡約的功能美。例如被譽為「超級現代主義」代表作的香港滙豐銀行總部,它為甚麼要露出電梯槽給大家看呢?那是因為這個運載乘客的工具本身就很值得誇耀炫示。

把這種功能美放在藥丸上好像很難理解,可是有點年紀的人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有沒有要試試太空人食品的想法呢?那全是從牙膏管裡擠出來的漿狀物,或者真空錫袋裡的乾果,為甚麼當年有那麼多人對它們感到好奇,甚至夢想這就是未來的食物呢?太空食品在理念上最接近「可以提供每日人體所需」的小藥丸,方便、省時,而且有效。

歐陸批評家認為功利飲食是美國人的妄想症,他們絕對不會搭上這班通往未來的快車;如果這是未來,他們寧願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看法國人,他們擔心自己的太空人離開地球之後會吃不好不像法國人,所以才找來布根地三星大廚MarcMeneau設計一種分外美味的冷凍太空餐。你想試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