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5日星期三

梁文道:傻瓜,這是石油!

【am730-觀念】四十年前,薩達姆侯賽因宣布石油國有化,曾經雄踞當地的英國石油、皇家蜆殼、美孚和法國的Total等四大公司只好離開伊拉克。四十年後的今天,伊拉克石油部則用非招標的形式,重新迎來這「四大」為首的外國能源商,和他們簽訂石油開發的合同。

雖然合同只有兩年期限,但市場人士普遍認為這兩年只是更長遠未來的基礎。雖然這種不用招標(因而排除了中、印、俄等競爭對手)的手法極為罕見,但伊拉克當局卻說那是因為這幾家歐美巨頭提供過免費服務。

伊拉克戰爭是一場結束已久,但開戰理由至今「未明」的戰事。一開始,英美政府指控薩達姆和基地組織有關;但戰後的一切只能說明薩達姆和拉登原來真的是對頭人。英美政府曾經斷言薩達姆擁有「大殺傷力武器」,結果這幾個字在政治笑話裏成了子虛烏有的同義詞。後來,迫於現實,布殊和貝理雅又改口強調他們是要推翻暴君。沒錯,薩達姆是屠殺過庫爾德人;可是這幾年來,死在入侵聯軍炮火和無日無之的暴力襲擊下的犧牲者卻比往日更多。有些美國極右翼的保守主義者乾脆聲稱,這場戰爭就是為了「輸出民主」。

且不論近年各種研究都指出了「輸出民主」之不可能,也先別管伊拉克的「民主」怎樣導致了國家分裂的危機;為甚麼這幫人那麼相信民主,卻不願接受巴勒斯坦人選出哈馬斯的普選結果呢?

英美入侵聯軍在伊拉克的廢墟上找不到「大殺傷力武器」,找不到薩達姆準備恐怖襲擊的證據;他們只找到了因為長年禁運而落後失修的石油開採運輸設施,以及那地下儲存量僅次於沙特阿拉伯的中東第二大油產。美國副總統切尼任職過的哈利伯頓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工程集團(切尼退休時領到的薪金福利合共是3,400萬美金),他們在入侵之後就立刻到了伊拉克鋪設基建;可是直到今天,首都巴格達還是每天限量供電八小時。把五百億美金押在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伊拉克政府與「四大」集團簽約的舉動,大家都覺得是圖窮匕現,連當年符合政府主流的《紐約時報》現在都開始暗示這才是戰爭的真正目的。可是當年這些傳媒在哪裏呢?為甚麼他們會站在一旁為入侵行動搖旗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