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0日星期五

梁文道:肉骨茶起源之謎?

【飲食男女-味覺現象】食物起源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史實問題,它還牽涉到太多私人間的意氣之爭,地域偏見,甚至民族政治的矛盾。

馬來西亞的巴生,據說是肉骨茶的誕生地。當地許多肉骨茶店最近都在牆上貼了一張紙,上頭說明「肉骨茶」三個字的意思是肉骨加上藥材煮成的湯藥,因為「茶」在粵語和福建話裡都有湯藥的意思,例如我們熟悉的廿四味涼茶。這不是店家自發的集體文化宣傳,而是一位學者派發給他們的材料。這個學者似乎是想藉著第一線的戰場去宣揚自己的發現,同時反駁一位名人的見解。

那一位名人就是馬來西亞的飲食作家林金城。根據他的考證,歷史上第一個把中藥配方加進肉骨湯裡的,是祖籍永春的巴生人李文地,後來又得了個外號叫做「肉骨地」,恰巧永春話裡「茶」「地」同音,久而久之,「肉骨地」就變成肉骨茶了。

這兩個說法看來都很有道理,沒做過研究,我不敢胡亂判斷。但它們都比原來的傳說更可信,以前我們老是以為肉骨茶就是肉骨湯配上濃茶,因為南洋華人總是邊吃肉骨邊喝茶。可是你看泉州和廈門一帶老早就有這種食制了,為甚麼當地從來沒有「肉骨茶」一說呢?可見這名號確實是在南洋才被發明出來的。

於是問題來了,先不管「肉骨茶」的名字是誰首創,既然這種吃法在中土由來已久,又怎能說它是南洋特色呢?這牽涉到另一個著名的爭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之爭。我們必須先搞清楚一項基本事實,那就是大部分馬來西亞人都不喜歡新加坡,而新加坡人也不喜歡馬來西亞,至少在我的接觸範圍內是這樣的。新加坡人喜歡在周末開車上馬來西亞,享受美食、低廉的物價,以及某種對他們來講分外難得的自由甚至放縱,就和香港人喜歡去深圳等地短遊一樣。但是馬來西亞人卻覺得新加坡人高傲得不得了,覺得自己的地方很乾淨,政治很廉潔,市民很文明,總之樣樣都比北方人強,就像香港人在廣東人面前表現出來的那種自負。

尤其讓馬來西亞人受不了的,是新加坡人居然很不要臉地在食物上也要爭著認第一。用個比較容易懂的辦法說吧,香港不是很喜歡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東西大而化之地統稱為「東南亞美食」,然後將它們全部放在一家「新馬」菜館的菜牌裡嗎?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對立就在於那份菜牌上的每一樣東西,他們都覺得是自己的招牌菜,不止自己那邊做得比較好,而且還是己方發明的。

很多人以為肉骨茶起源於港口邊上的碼頭苦力,為了補充體力,他們用便宜的零碎藥材煮帶肉的豬骨頭做早飯。新加坡人說這個港口就是新加坡,巴生人則堅稱巴生才是傳說中的那個碼頭。事實是新加坡或許很早就有福建人帶來的肉骨湯,但中國原版是不帶藥材的,你今天去福建還能看見這種吃法,真正將中藥丟進去使它成為肉骨茶的,據馬來西亞林金城的講法,還是巴生人。

我不打算牽涉進這麼複雜的爭論,也沒有能力仔細考究肉骨茶的出生地點與準確時刻。我只是覺得關於食物起源的種種說法總是難以逃脫現實國族政治的局限。換個角度來看,假如新加坡當初沒有獨立,至今仍和馬來西亞是同一個國家的話,那麼肉骨茶之爭頂多就是城市間的文化討論,而不會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民情風向標了。最近比利時正在鬧分裂,我們是否也可以想像萬一它真的變成了兩個國家,數十年後也會出現比利時啤酒與薯條到底是哪邊國寶的紛爭呢?食物是文化的一環,文化流動不居,大膽越界;只有國家,現代的民族國家,才會死死地劃地為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