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3日星期一

梁文道:政府新血

【都市日報-兵器譜】傳聞劉細良與何安達都會加入政府,成為「曾班子」的新成員。一時之間流言四起,風聲不斷。

很多人把這個消息放在泛民主派與政府的關係上理解,於是要不把它解讀成政府進一步打壓民主派,欲取知己知彼之效的策略;要不就看成是政府立意告別董建華時代敵我二分的路線,門戶大開不問左右的新政。

其實除了把視點放在劉細良的民主黨員身分,和何安達親近民主派的傾向之外,我們還可以注意這兩人的年齡,尤其是劉細良。

劉細良已經是四十歲的年紀,若在其他地方,說不定早就可以當上高官了。遠看英國,傳說老大的保守黨前兩個月才選出了三十九歲的大衛甘馬倫當主席;近看大陸,四十多歲當上了地方一把手的,亦非罕見。

為甚麼香港的劉細良當年二十多歲加入民主黨,就成為研究部主管,卻要浮浮沉沉十餘年才坐上中央政策組顧問的位子呢?

和劉細良同期的「民主黨少壯派」,有的現在還是區議員,等著排隊進立法會;有的乾脆銷聲匿跡,不見蹤影。

這正好點出了香港政壇乃至其他領域的關鍵問題,就是血液循環系統出了毛病,新陳代謝不良;總有些人坐在同一個位置不動,又總有一些人要成為「被犧牲」的永遠第二梯隊。

香港政治、經濟和媒體的分裂不只表現在不同政治立場之間,還表現在不同代際的權力分配。

因此圍繞著劉細良等二人的種種爭論,看起來是政治立場的分歧,實質上也有代際「權力團塊」(power block)的作用。在一些「叔父」眼中,劉細良等人的「上位」是個警號,代表著不聽話也不尊重長輩的新一代開始爬上來了,所以不能不壓一壓他的銳氣。

說來難聽,這就像一群上一代的既得利益集團極力壓制新人,深恐長江後浪推前浪。可是放遠目光,放鬆心情,我們就會發現政治體系裡的代際交替實在是正常不過的。畢竟四十歲才進政府,無論如何也說不上是太年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