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9日星期日

梁文道:早餐裏見世界

【飲食男女-味覺現象】從前教書的時候,我很喜歡和學生們討論大家早餐吃了些甚麼,問問大家知不知道自己吃的東西來自甚麼地方。比如說麵包,它用的麵粉當然來自麥子,但那些麥子又是哪裏生產的呢?再如茶葉和咖啡,可都不是香港本地種得好的作物,它們一定也是外來貨。然後大家就會發現,即使一個簡單的早餐,即使是雞蛋、火腿、牛奶和牛油這些最不起眼的食物,也都各有身世。甚麼是全球化,答案實在不需外求,我們的飯桌就把我們和全世界不同的地方聯繫起來了。

在腦子裏想像一下,這些食物曾經飄洋過海,曾經是某隻豬的大腿,曾經在某片土地上抽芽茁壯,如今就要進入我的身體,天地萬物之因緣巧妙,莫過於此。但是這種關於食物來源的想像,也不宜太過浪漫,只要把人的因素放進去,整條食物鏈頓時就有血有淚了。

經過在香港召開的世貿部長級會議,「公平貿易」四個字已經不是新鮮的名詞了。如今大家都知道,那些每天辛勤工作、生產食品把我們餵飽的人,很可能自己就要餓着肚子工作。假如在冬天,你想喝一杯熱朱古力,暖暖身子好出門抵禦寒風。這時你可曾想過,非洲的象牙海岸有這樣一個家庭:孩子在夜裏不能讀書,因為沒有電;媽媽病了,卻看不起醫生;父親每天勞動超過十小時,但是只吃兩頓飯;這是一個在可可農場工作的典型家庭。隔在你這杯甜美溫暖的飲品和這個貧苦家庭中間的,是賺取超過九成利潤的跨國食品公司。

「公平貿易」運動針對的,就是我們食品鏈中不公平的貿易現象,它一方面向大型企業施壓,要它們把更多的利潤分給那些真正生產食物的農民;另一面乾脆自己下海,與第三世界的農民組織合作社,自行包銷公平食品,保證農民有更好的收入。這場運動十多年前開始的時候,只不過是個小眾的良心事業,提倡大家去買稍為貴一點的公平咖啡和公平香蕉,對第三世界的貧農而言,要比捐錢來得更實際。但是當年的公平食品選擇有限,品質也不一定好,跑去找家專門賣公平食物的小商店圖的就是心安而已。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歐洲的消費者對印着「公平貿易」認證字樣的產品愈來愈受落,公平食品走出小巷裏的專門店,堂而皇之地走進了大型超市的貨架上。在群眾的壓力下,連Starbucks和麥當勞的子公司也都開始售賣公平咖啡與公平朱古力。尤其是英國,公平茶葉已經漸漸成長到可以和傳統大茶商分庭抗禮的地步了。因為需求多、銷量大,公平食物的價格變得比以前更有競爭性,種類更增加至千種左右。

斯里蘭卡有個叫做Sivapackian的茶場工人自白:「一年以前,我們的房子沒有電力,整條村子的人都在想從哪裏可以找到錢來安裝。然後『公平貿易』來了,它借給我們一筆基金。現在有電了,我的孩子晚上可以溫習功課,早上我可以替他們熨衣服,更妙的是我們可以用電爐去煮熱食物。」食物永遠要講究質素,生活的質素。當你早上起來泡一壺「錫蘭」紅茶、翻開報紙的時候,想到為你摘採茶葉的這家人不用乾啃麵餅,而是也能吃上頓熱飯,這個上午會不會過得更美好呢?我們希望飯桌上的東西是有質素的,也應該希望那些把它們送上桌的人能過有質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