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2日星期一

梁文道:比較優勢

【都市日報-兵器譜】自從九七回歸之後,這是香港第一次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幾乎所有國家都派來了官方代表和游說團,全世界最主要的傳媒也都有龐大的記者團隊尾隨而至;當然,還少不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非政府組織及示威人士。

他們來到香港是為了世界貿易組織,爭論的是貿易的問題。大部分香港人不理解的是,貿易到底有甚麼問題呢?香港是世貿組織的始創成員之一,向來被讚譽為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而整個中國不也是從自由貿易之中得到好處嗎?沒有自由貿易,又哪來的「世界工廠」?「和平崛起」又能從何說起呢?就讓我們從經濟學教科書上的常識說起吧。稍具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比較優勢」這個概念,指的是世界各國都有自己最擅長的本領,都有某方面的經濟優勢。如果國際分工恰當,大家各自發揮所長,則全世界都會得到好處,所有人的生活都將改善。

第一個系統地總結出這個理論的人是大經濟學家李嘉圖。李嘉圖在經典《政治經濟學及租稅原則》中舉過一些很符合十九世紀初葉實況的例子,當時英國各地煤料充沛,都巿人口集中,再加上工業革命之後,蒸汽機的大量使用,使得英國具有它地沒有的優勢,那就是生產棉布的優勢。反觀剛獨立的美國,坐擁大量棉花田,又仍未形成龐大的都巿人口,所以美國最好別碰棉布工業,專心生產棉花原料。根據這種理論,貿易就是大家專心地做好自已的強項,別浪費時間和精力在自己的弱項之上,然後互通有無,就能發揮最大的效益了。可是理論是離不開歷史的,很多在學校唸經濟學課本的人都忘了當年正是大英帝國如日方中,混合著殖民經濟的資本主義支配全球的年代。他們更不知道這種想法其實早在李嘉圖之前就很流行了,而李嘉圖本人就是個在這套經濟體系獲利甚豐的股票經紀。理論還要受到歷史的考驗。如果美國人當時要是聽信英國人的話,他們早就變成今天專門生產香蕉的瓜地馬拉和生產可可的迦納了。

還好他們沒用,北美的工業家才不理甚麼「優勢」,他們清楚生產棉布的利潤要比種棉花大得多了。美國的獨立和南北戰爭都少不了這批企業家的參與,他們要的是「公平貿易」,才不想只成為英國工業的原料供應者,所以支持獨立;他們既然不種田,所以也用不著農奴,只要自由的勞動力,所以支持解放戰爭。備受歷史考驗的「比較優勢」卻直到今天,還是很多支持自由貿易和世貿組織者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