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4日星期三

梁文道:再論比較優勢

【都市日報-兵器譜】歷史上當然有很多因為專心發展自己的「比較優勢」而終於獲利的國家;但是也有很多不管「比較優勢」因而強興的例子,比如我們上次談到美國 。可見「比較優勢」本身作為一個經濟學概念,問題不大,但在現實世界面就並非無往不利了。

很多大力支持新自由主義式經濟全球化的人,都是李嘉圖「比較優勢」說的信徒,認為這是千古不易的硬道理。《紐約時報》的當紅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在他的暢銷新著《世界是平的》面倡言:世界已經剷平,競爭無可避免。舉例假設先進的美國有一百人,其中800人從事高階知識工作,20人從事低階勞動;較落後的中國有一千人,頭又有80個是高階知識工作者,卻有920人是低階層勞工。現在經貿自由化了,美國那80個高級人員的競爭是大了,但他們的巿場也變得更大,足足有一千一百人那麼多。

問題是美國那剩下的20個工人要怎麼去和中國的920人搶飯碗呢?弗里曼提出的處方和大多數學者一樣,別指望政府用壁壘保護你,你們應該自己努力變得和那80個高級同胞一樣,也就是所謂的「自我增值」。這種論調背後的假設就是中國的比較優勢如果是大量的廉價勞工的話,美國人就都應該轉進高端的知識工作,致力於自己的強項。從學理上講這是通的,但現實上那20個人真的能夠成功變身嗎?

他們要用多長的時間去適應?他們的生活在這段調整期會有甚麼變化?又要付出甚麼代價呢?過去十年以來,全世界都在見證著這段痛苦的變化歷程。例如南韓自從開放大米巿場以來,它數以十萬計的農民收入頓減,負債劇增,生活陷入絕境。所以他們才要到香港抗議世貿和經濟的全球化。但是經濟學家們坐在書房一算,就發現不對勁。他們問這些農民難道沒有看到韓國地少山多,比較優勢根本就不在種地嗎?要國家保護他們使之不用和美國那機械化的大農場和中南半島的好天氣競爭,豈不太過自私。更何況巿場一開放,韓國全民都能買到更便宜的食物,農夫們堅決抗拒豈不是與所有消費者對立?如何安頓農民們的生計呢?大部分經濟學家的辦法和弗里曼相同,就是叫他們轉行。韓國的電子工業不是很強勁嗎?他們的文化產業不是正在席捲東亞嗎?

何不棄田而去做個高階知識工人呢?沒錯,農民從有產階級變成工人是會降低收入,很多種田種了半輩子的人一下子大概也無法增值成遊戲軟件設計師。通常在這時候,經濟學家們又會很無奈地告訴你:「這就是殘酷的現實了。」從香港街頭憤怒的韓農身上,我想起內地那八億農民,朱鎔基在中國入世之後表示那是最令他憂心的一群。經濟學家們又會用甚麼樣的術語去向他們描繪現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