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1日星期三

梁文道:嘗一口南韓農民種的米

【飲食男女-味覺現象】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剛剛從世貿部長級會議的示威現場回來,看過南韓農民一排排坐在地上節奏硬朗爽快地舉起拳頭喊叫口號,見過他們堅毅專注的表情和精神,實在與媒體裏描寫的「暴民」離得太遠太遠。大家雖然都知道他們是農民,但印象他們的工作似乎只是示威,忘記了他們之所以示威就是為了可以繼續務農維生。你能想像他們彎着腰在田裏除草的模樣嗎?

古人教導我們吃飯的時候要想像農夫的勞動,「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每一口食物都是穿越時空的奇妙連結。我看見這些不遠千里而來的農夫時,腦子裏韓國米的滋味頓時具體豐富起來。

身為廣東人,但我愛吃的不是南方的絲苗米,而是北方的粳米,也就是香港人口中的「珍珠米」。很多人以為這是種日本米,用來做壽司最好,其實緯度相近的東北亞地區產的都是粳米,例如中國東北和韓國的出品。不說植物學上的事,光談口味,這種米黏性大油分多,咀嚼起來特別糯口而且有種啖淡的脂肪清香,是絲苗那透明細長的秈米所沒有的獨特味道。

為甚麼這種米這麼好吃呢?有東北的老鄉告訴我,那是因為它一年只能收成一次,稻子吸足一年份的「地氣」(我指是養分的意思),結的實自然比「你們南方那一年收三次,乾乾瘦瘦的可憐東西生得白長得胖」。

上好的韓國米絕對和最貴的日本米有得比,煮好之後吃起來口感稍有不同,質地韌一點可堪咀嚼,慢慢嚼甜味散得一口芬芳。可惜香港賣韓國米的地方很少,而且價格驚人,三公斤一包要賣一百五十塊港幣,或者正宗點的韓國館子會捨得用它。

有一段日子常坐大韓航空的飛機,坦白說吃的實在差,比一般飛機餐還不如,就算上了商務艙還是不行。但正如國泰必有即食麵,大韓也有它的bibinnba,這是絕不出錯的選擇。bibinnba一般譯作「拌飯」,相當準確,因為ba是米飯,bibinnba就是混合攪拌的意思。韓國人吃這飯可是很認真的,蔬菜可以是冰箱裏剩的燙熟就行,有肉無肉皆可;但同樣以米作成的麴醬一定要好(有人說這是韓式味噌,其實分別極大),然後混着飯一匙一匙地仔細拌勻,務求每粒米都沾上色彩。在飛機上吃的拌飯既沒有新鮮的菜肉,麴醬更是用牙膏管裝的那種,但米卻是正宗韓國土產,光這一樣整碗飯就活過來了。

韓國人喜歡說自己「以農立國」,至今仍有三百多萬農民,其中大部分種稻。他們代表了韓國那比我們守得還穩的儒家精神,是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韓國有學生喜歡在大考之前上山到農村裏借宿靜修,吃農民自己種的菜,喝他們自釀的米酒,早上聞雞鳴則起,夜裏再點燈聽蟲唸書。農業不只是經濟,還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

漫畫書裏常有苦守祖業的小作坊對抗連鎖大企業的情節,例如壽司小店vs大型迴轉壽司,或者小清酒坊vs大酒商,其實如今的韓國農民也正以相近的姿態對抗跨國農業公司。我看着這些靜坐地上的抗爭者,心裏盼望他們能煮一鍋飯,就像漫畫裏一樣,用一口食物去感動旁觀者和會展中心裏的大人物。如果世界真像漫畫,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