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7日星期三

梁文道:口音的秘密

【都市日報-兵器譜】當一個國家的標準語確立了,國境以內的其他語言當然也就成了方言。

至於這個標準語內的字彙發音,本來從人類發聲的自然機制看來,就算是同一個字,也不可能有兩個人的讀法是一模一樣(因此治安情報機關才有可能用「聲紋」去鑑別對象);可是透過現代的電子傳播技術,官方還是可以盡量推廣一種標準的發音方式與腔調。這項任務通常交由各國的公共電子傳媒承擔,例如中國的中央電視台與英國的BBC(英國廣播公司)。

你很難從一個人的相貌判別他的出身、籍貫和階級背景,但是你卻可以從他的口音聽出這一切。由於說話的口音最能表達一個人的身份,所以許多關於出生背景的偏見及歧視就能圍繞著口音發展起來了。比方說大量和方言口音有關的笑話,除了是發揮溝通誤會這種經典喜劇課題之外,有時候也是在拿大家對某些地區的刻板印象來開玩笑。而在香港,粵語口音的準確與否也是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土生土長香港人的準則,因此一直也是歧視「外江佬」、「阿燦」、「表姐」和「新移民」的重要依據。

因為從大眾傳媒到教育系統,大家都在推廣和維護一種標準語和它的發音方式,久而久之,乃至於大家都忘了即便是最正確最標準的說話方法其實也是一種「口音」,進而將其他一切偏離正軌的發音都判讀為「口音」。所以我們才會說某些說話有「口音」,卻從不抱怨中央電視台新聞節目主持人有種「中央口音」。情況就和美國白人忘了白色也是一種顏色,把其他人種叫做「有色人種」一樣。

正當中國還有許多關於口音和方言的爭論甚至官式禁令之際,我想起英國BBC前年開始的一項重大變革,那就是正式招聘一些帶有「蘇格蘭腔」和「威爾斯腔」等不同地方不同階級口音的播音員。

大家都知說BBC向來標榜字正腔圓的「女皇英語」,是英式英語的標準尺度,因此其他國家的人常常透過收聽BBC的節目來學英語。但是BBC發現它在維持標準之餘卻造成了一個很嚴重的副作用,那就是間接催生了不少地域偏見和階級歧視,殊不利於社會的和諧,也跟不上全球化時代英語發音正在日漸分歧多樣的趨勢。所以他們下了一個破天荒的決定,讓各式各樣的方言口音湧進這個重要的平台。其實只要是在一個可以聽懂可以溝通的範圍之內,不同的口音和不同的地方俚語不只可以促成寬容與理解,更能夠活化和擴張標準語的生命與內容。

BBC這個極有遠見的改革應該可以為我們帶來一點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