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兵器譜】大部分的「文明」國家和地區都已訂了嚴格的規定,限制電影和電視裏抽煙鏡頭的出現。
原因不難理解,這是一種老派傳媒理論的作用,以為觀眾都是被動的訊息接收者,你把甚麼東西灌進傳媒裏面,他們就會收到甚麼;你在傳媒裏讚賞一種行為,觀眾就會跟著肯定。由於大家都不覺得抽煙是種正確甚至正常的習慣,所以我們當然不能任由傳媒裏的吸煙者教壞了善良的人民群眾。
這種老派理論在過去20多年間備受挑戰,除了最不願意動腦的主流傳媒和許多官方機構之外,已經沒有人能夠百分百相信這套簡單的說法了 (中國官方的態度是最明顯的,從它至今仍有「宣傳部」這個單位看來,就知道他們依然以為只要用大眾傳媒宣傳「八榮八恥」之類的正確觀念,全國百姓就有變成堯舜的機會)。因為它對傳媒受眾的認識太過片面太過簡單,以為他們的腦子是塊白板,印甚麼上去就會留下甚麼痕跡。
事實上,同一段訊息,很難有兩個人在接收之後會產生百分百一致的印象、觀感與認識。一個人的性別、階層、種族、教育背景、家庭環境和工作性質全都會影響到他怎麼接收和認知傳媒中的資訊。就以抽煙為例,如果一個煙民看了以前辛康納利主演的占士邦,或許感到深刻的認同,覺得自己其實也有成為占士邦的潛質。但一個嫉煙如仇的觀眾看了當年煙不離手的老占士邦,說不定就會在腦海中浮起一嘴煙屎牙和口臭,於是看到他和美貌女特務接吻就不禁一陣噁心。我們的性格、趣味和身份都參與決定了我們怎樣看待媒體的訊息。誇張點講,一部電影只要有一百個觀眾,可能就會看出了一百個相異的版本。
既是如此,我們為甚麼還要把吸煙看作洪水猛獸,將它驅逐出影像的世界呢?如果一個演員在畫面上噴口煙就能把人教成煙民的話,那麼警匪片和江湖片又會不會使得殺人犯和黑社會的人數翻了幾番呢?
有時候我在接受電視訪問的時候,會被人要求移開桌上的煙灰缸和各類煙具,以免不慎在鏡頭上露出煙草存在的證據。那些電視台如此謹慎,力求趕盡殺絕煙草的形象,主要就是相信了那種過時的傳媒理論。
可是基於這種老土傳媒理論作出的種種政策與規定,又的確吊詭地起到了遏制煙草的功用。因為只要在圍繞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的這些電子影像裏再也看不到有人吸煙,我們就能漸漸接受一個沒有煙味的想像世界了。回憶當年,不只虛構的電影劇情裏有煙霧繚繞,紀實片裏的受訪者手上有煙,甚至連新聞節目主持人也是邊吸煙邊說話;那是一個符合現實的媒體環境,人人都以為吸煙是正常的。我們如今在媒體上既然看不見煙,可能就會覺得煙的真實出現是異常的現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