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4日星期六

梁文道:扮代表的政治學

【明報-筆陣】沒想到八大電子傳媒聯合舉辦的特首候選人論壇結束之後,大家最感興趣的不是任何實質的政策討論,而是曾蔭權和梁家傑的「分化」之爭。梁家傑當日再度祭起他的標誌口頭禪: 「我代表無權、無勢、無錢、無票的市民參選」,乍聽之下十分動人。孰料曾蔭權也有神來之筆,爽快回應: 「無論有錢沒錢、有權無權、有票無票、有勢無勢,都是我的老闆。不能叫香港陷入階級鬥爭,不能把香港分為有錢人與無錢的人。且今天無錢的人,會成為日後有錢的人;今天無權的人,會成為明天有權的人。千祈不能分化,和諧的社會才是我們的發展目標」,結果頗得到些掌聲。

雖然一個說自己代表了「四無階層」,另一個則更狠,乾脆說自己代表全體香港人;看似非常不同,但其實他們都有一項共通點,那就是不約而同地聲稱自己「代表」了什麼。問題是梁家傑到底怎麼代表了無權無錢的市民,曾蔭權又是如何代表了全部香港人的呢?你們在代表我之前可有問過我願意被你們代表嗎?假如投票是一種產生政治代表的機制,我有投過票給你們去代表我嗎?兩位明明都是選委會提名的產物,怎麼成了那麼多人的代表呢?莫非只要宣稱自己代表了誰,這個代表關係就會自動出現而且確立?

本來這只是兩個辯論對手一時間耍耍嘴皮的戲言,不用當真。但是一個星期下來,坊間也有人嚴肅看待,把這番來往看作香港前途是「分化」還是「和諧」的大問題。梁家傑要不是點出了香港的階級矛盾,就是刻意製造分化鼓動民粹主義;而曾蔭權要不是想掩蓋事實,就是在塑造和諧的願景。更簡單的方法是把曾梁之別看成一道簡單的選擇題,選擇梁家傑就是選擇分化,選擇曾蔭權就是選擇和諧。

自從中央政府提出了「和諧社會」的理念,香港政壇也一天到晚跟高唱和諧的頌歌,似乎和諧就是大家團結一致,不分彼此。然而和諧的前提不正是要承認社會差異的存在嗎?如果人群之中根本沒有任何分別,那就是「同質」而非和諧了。恰恰因為區別是存在的,差異是現實的,追求和諧才是有意義的。

細看曾蔭權和梁家傑的言論,我們可以發現二人都不否認香港社會差異的存在。梁家傑固然把市民一分為二,然後自行代表無權無錢的那一大批。其實強調不要搞分化的曾蔭權又何嘗不知道香港既有富人還有沒錢的人呢?否則他就用不說今天沒錢的也有晉身富人階層的機會了。但是,二人同時也都掩蓋了其他的差異。梁家傑所代表的「四無階級」算不算「同一個」階級固然可疑,曾蔭權的說法更是有趣,他認為有錢也好沒錢也好,有權也好無權也好,所有人起碼在另一個層次上是一致的,那就是他的老闆——香港人了。換句話說,雖然香港人明明有分別的,但卻又不能「分為有錢人和無錢的人」,因為大家都是香港人。因此香港人這個身分可以掩蓋甚至取消了現實存在的收入分別、權力分別和階級差異。

這就是政治哲學家拉克勞(Ernesto Laclau)所說的民粹主義邏輯了,用一套「等同的邏輯」(logic of equivalence)去暫時取消所有的差異。比方說台灣目前明明有嚴重的貧富分化,但陳水扁之流的政客卻教大家要「愛台灣」,彷彿台灣人的身分大於其他一切(這也就是他所謂「沒有左右路線,只有統獨問題」的真義了)。類似的例子歷史上層出不窮,政治人總喜歡用「人民」、「中國人」、「人類」等空泛的字眼去把不同的社會群體統一在一個帽子底下,似乎只要大家都是「X」,窮人就等於富人,女人就等於男人,資產階級就等於無產階級……

民粹主義邏輯的政治效果就是消化整合各種因差異而產生的訴求。例如面對梁家傑提出的貧富差距惡化和政治權力分配不公,曾蔭權就以「全香港人都是老闆」的說法回應,好讓有錢沒錢,有權沒權的人都統一在香港人這個身分底下。而他恰巧就是代表全體香港人的。梁家傑的方法則是反其道而行,一方面把原本紛雜多樣的「四無」統合起來,另一方面則把他們和權力集團劃分開來,形成社會「內部的敵對邊界」(internal antagonistic frontier),以打擊曾蔭權的代表性。

所以在指摘梁家傑煽動社會敵對情緒大搞民粹主義之餘,也別忘了曾蔭權走的也是一條民粹主義路線。在他那裏, 「和諧」與「香港人」都是遮掩差異的空洞名詞,純粹是種召喚支持的工具。

所有民粹主義邏輯的踐行者都擅長以「部分代表整體」,其實只是某個集團的精英卻自稱代表人民,其實只是一小部分人的選擇卻聲稱自己代表了全體的意志。這種代表關係往往就只不過是一種宣稱,只要抬出了人民的名義,就好像真的代表了人民。所以曾蔭權不用大家的選票,只要他說自己代表了所有香港人,他就是大家的代表。至於這種宣稱是否有效,這層代表關係是否被大家接受,那就要看整個操作過程和被代表的人了。由於梁家傑的配合,這次特首選舉居然成了「有競爭」的選舉,所以曾蔭權成為港人代表的過程相當順利。又由於香港人真的很「務實」,所以民調結果對曾蔭權十分有利。看來曾蔭權果然「靠把口」就能代表全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