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4日星期三

梁文道:從大鵬所城說起

【都市日報-兵器譜】原來深圳也有古蹟。五年前,朋友帶我去深圳大亞灣海邊的「大鵬所城」(全名「大鵬守禦千戶所城」),一座六百年歷史的灰色古城。

厚實城牆內是一個小村落,除了少數幾間舊房舍和大抵維持原樣的街道外,大部分的屋子都是近代化的樓房了。現在村子裏住的主要是外來戶,據說原居民都在海外,城裏就只剩下十來個還戴傳統「涼帽」的老太太。

說到原居民,這條村子是很難搞清楚甚麼叫做原居民的,即使在舊日,全村竟包含了六十七姓,真不是一般的村莊。因為這是個所城,城裏住的是其他地方來的軍眷。

從明朝開始,廣東水師就築城此地,守衛南疆,轄管範圍包括香港。軍人從各地徵來,不問出處;若有家眷,也只好跟部隊南北奔波。於是這小城就像今天的深圳,是個移民城市。然而它是個軍事化的移民城市,城牆內外必有間隔,所以牆外是嶺南農民種的地,水上人家討的海;牆裏則是領受軍餉的各省軍眷。久而久之,隔絕的城裏竟然有了自己的語言,叫作「軍話」,是一種混合了廣州話與客家話的罕見方言……。

聽朋友說這裏的故事,越聽很耳熟,我忍不住問:「城裏人怎麼稱呼城外的人呢?會不會管他們叫『老百姓』」?

最近看北京導演葉京一部備受內地文化界關注的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感覺很像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也很像改編自它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那是另一種文革故事,海外華人所不認識的文革,不恐慌不陰暗,一幫年輕人在太陽底下放肆青春。

這幫年輕人快活,因為他們是北京「大院」裏的孩子,而軍隊眷屬寄居的大院則是那個年代裏最平靜的孤島之一。外面天翻地覆,裏頭的小孩逍遙自在。

我又想起了台灣的「眷村」,六十萬隨蔣介石渡海東去的國軍多半住在這些竹籬笆圍起來的村落裏。遍布全島的眷村就像北京的大院,以軍種和部門為單位劃分,有的甚至連村名都冠上部隊番號。

別小看那些竹子搭起來的籬笆,它們真能隔開兩個世界,一邊說的是台灣話,另一邊則是南腔北調的「國語」。

大院和眷村,解放軍與國軍,對牆外的人都有一致的稱呼 — 「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