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14日星期一

梁文道或馮振超:中東詞典—奧圖曼方式

【都市日報-兵器譜】港事紛亂,且將目光放遠,看一看遙遠的地方,看一個更亂的地方。最近利亞從黎巴嫩撤軍一事,讓很多對國際事務不明所以的港人看得一頭霧水。外國軍隊從自己國撤離當然是好事,所以許多黎巴嫩百姓上街歡呼;但為甚麼同時又有更多的人上街抗議,想利亞軍隊繼續留駐﹖到底哪一邊才是「人民力量」﹖

說起來,黎巴嫩的局勢真是一筆二十世紀史的爛帳。比起巴勒斯坦,它更能代表中東地區的混亂。幾乎該區任何國家都把彼此之間的矛盾擺到這裡解決,伊拉克、伊朗、利亞、以色列、巴勒斯坦等等都把黎巴嫩當成自己的境外戰場。冷戰時期,美蘇雙方是這些勢力的幕後木偶師;如今這裡則是美國新帝國主義和阿拉伯反美勢力的另一衝突點。

要搞清楚,我們還得回到歷史。話說直到二十世紀初,整片中東地區還是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疆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都在首都伊斯坦堡蘇丹的管治底下。奧圖曼帝國怎樣去控制這麼紛雜眾多的社群達數百年之久呢﹖

雖說這片土地的主流信仰是伊斯蘭教,而奧圖曼的國教也是伊斯蘭教;但伊斯蘭教內部也有不同的宗派,何況該區還有東正教、天主教、新教及其他小型宗教呀﹖答案就是「奧圖曼方式」。所謂「奧圖曼方式」,就是約束帝國中央政府的權力,盡量不干預各個社區的內部事務,讓猶太人的拉比(教長)當他們自己的領袖,執行他們自己的律法;阿拉伯半島上的遊牧民族則繼續追隨自己的酋長,享有部分自主權。至於國境內的部分異教徒,帝國甚至准許相信同一種宗教的外國勢力去保護他們,例如法國就有保護住在黎巴嫩的天主教徒的權力。

其實歷史上所有偉大的多民族帝國都會採用類似的制度,去促進各民族各宗教的和諧共處,穩定自己的統治基礎。這就是為甚麼會有「寬容是帝國的美德」這個說法的原因了。在帝國以內,雖有官方語言的流傳,但不同的方言繼續保留;雖有正式的國教,但很多時候各種異教神祇還是可以繼續被崇拜。帝國往往喜歡鼓勵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在國境內遷徙混居。

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是歷史上最後一個古典意義的多民族帝國,現代民族主義的興起和歐洲列強的介入,使它崩潰瓦解,成了今天的中東各國。黎巴嫩就是帝國解體留下來的後遺症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