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9日星期一

梁文道:會動的食物(合成肉的來臨之一)

【飲食男女】小學二年級那一年,老師在課堂上教我們動物與植物的分別,他說:「動物是會動的生物,植物是不會動的生物;會不會動就是區別動物與植物的標準」。於是我馬上舉手提問:「可是植物也會動呀,它們生芽成長,開花結果,這難道不都是動作嗎?只是它們動得太慢,所以我們注意不到。所以會不會動恐怕並不是個可靠的標準,一定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區別,對不對」?老師聽完我的問題之後,馬上臉色大變,狠狠地教訓了我一頓,要我別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帶着自以為是的態度來上課,是不可能學到任何東西的。然而,當年的我竟然不捨地追問:「老師,請問甚麼叫做『自以為是』」?氣得幾乎昏過去的老師拍桌大吼,把我趕到教室外頭罰站。剩下那半節課時間,我就在教室外頭一邊晃悠悠地裝站,一邊繼續困惑動植物之分的疑題。

忽然想起這事,是因為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位住在英國的韓裔藝術家Minsu Kim的作品,那件創作叫做《Living Food》。它是一頓三道菜的套餐,每一道菜從照片上看都像是後分子料理時代的搞怪食物,三尖八角,紅藍橙紫,樣子大概要比味道吸引。但一看視頻,就會發現它們簡直怪到了嚇人的地步,因為這三道菜居然全都會動!頭盤是段像海參一樣的白色管狀物,蠕動得跟腸子似的。主菜長得像堆紅菜泥,只是上頭長出了七、八條帶着黏液的枝爪,有如電影裏異形怪獸的口器,不斷開合運動。最後的甜品則是一個透明的圓球,收縮膨脹,收縮膨脹,其律動令人想起心臟,怎麼看都是一個正在呼吸的動物。

根據Minsu Kim的說明,這個作品是想結合美食與科技,探索人類口腔感受的可能性。為了表示他的認真,不止真人示範吃掉這頓怪得叫人恐懼的大餐,他還煞有介事地列出圖表說明口腔之內不同區域的感官反應。

上回我們談到生吃動物(還有活動能力的動物),很多人大概以為那些生吞八爪魚之類的不尋常吃法,是出於心理動機,多於口腹上的實際感覺;是想彰顯自己的勇敢和氣概,想要把人類對於新鮮「生猛」的嗜好推至極致,多於真的覺得這麼吃最有味道。然而,隨着飲食科學的進展,我們所得除了當做這門科學副產品的分子料理之外,還包括更多更深入的對於人類飲食過程的科學認識。例如「口感」,Minsu Kim就是利用了這方面的研究,示範會動的食物如何帶來真正獨特的感官經驗。簡單地講,那就是食物和你口腔的「互動」。它的動作會刺激你的唇舌,你咬噬它則會引發它的「反抗」,那種刺激確實是一般不會動的食物所弄不出來的。

好了,最重要的問題當然是,那三道菜究竟是甚麼東西?它們是某種我們辨別不出來的動物嗎?還是運動得過於迅速乃至於我們全都能在瞬間見到它們的動作的植物呢?答案是兩者皆非,這三道《Living Food》甚至很難稱得上「living」,因為它們全是「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