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5日星期四

梁文道:上海懷舊的尷尬(上海的文藝復興二之一)

【am730-觀念】上海難免叫人可惜,尤其它有這麼輝煌豐厚的歷史,而那些故事你愈聽便愈為之扼腕。沒錯,就算沒有世博會,它也已經是全世界最受關注的城市之一了,任何外國遊客要是想來中國旅遊,都會發現它是這片土地上最讓人目眩神迷的明珠。愈來愈多的國際企業取上海為地區總部,愈來愈多的環球流動專業人士捨香港而就上海。浦東高樓崛起之快唯有杜拜可以抗衡,浦西那一台古典的盛大演出則顯得益發華貴動人。

沒錯,上海市民仍然可以在這裡挑出許多毛病,外地人也仍然可以又羨又妒地編造與上海人有關的笑話。可是只要一拿出近年移居上海人口的數字,這個數字的聲響便能蓋過一切了。就像我一個學界朋友所說的,上海的城市管理要比北京好,太多了;所以他才離開北京那顯赫的職位,南下定居。然而,正是這種種輝煌對比出了它在另一個面向上的平淡甚至蒼白。

那個面向與建築無關,甚至和金錢的關係也不算大;它比較需要勇氣、想像力與各種各樣複雜的思辯能力,它需要寬闊的襟懷和遠大的視野。簡單地說,那就是文化了。

且看那令外人懷念更使上海人自豪的歷史吧。它曾經是全中國的電視中心,不只住了一批坐擁巨資的老闆,還擁有最優秀的導演、編劇及演員。它也曾經是全中國的音樂中心,如果沒有上海,我們根本不能想像現代中國流行音樂會是甚麼模樣。它還吸納全中國的作家和藝術家,構成了現代史上最具活力的文化界。出版就更不必提了,光是《申報》與商務印書館,就足以使它登上民國文化首都的寶座,並且不可置疑。可是現在呢?

成名的音樂人、電影人及藝術家全都一窩蜂地往北京鑽,未成名的新進大概也不會來上海找機會。每家大型出版都把駐北京的分公司當做交流訊息挖掘礦藏的重鎮,而上海往往只不過是必須「有個點」的大城市罷了。

至於傳媒,就連廣州輸出的人才也都要比上海多得多。我不曉得上海人自己怎麼看,至少我自己每次路過那些文化名人故居就都會替這座城市感到難過。

例如「多倫路」,號稱「文化名人一條街」;二十年後,上海出得了另一條多倫路嗎?固然它有王安憶,固然它有王元化,以及一大批出色的作家和學者。但是論到一個能夠代表上海的文人,你又會想到誰呢?莫非是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