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0日星期四

梁文道:硬資本之外的軟資本(從貴族到資本家三之二)

【am730-觀念】十八世紀的資產階級明明財雄勢大,但硬是心裡覺得不踏實。這正好反映出在資本主義開始大獲全勝的年代要想徹底取代貴族,靠的不能只是股票現金等硬資本,也不能只是豪宅珠寶等用公錢可以堆砌回來的身外物;還要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文化軟資本。照已故法國社會學大師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on)的說法,文化資本正是一個人用以區別彼此,取得象徵權力,使得自己能夠宰制其他階層和群體的重要資源。為了證明自己也很有文化,所有過去由貴族包辦的事,新興的資本家也得跟著做。其中一件最有文化的事莫過於贊助文化藝術了。從前,巴哈要替大公管理樂隊譜奏新曲;如今,銀行家也不吝嗇資助管弦樂團。最起碼,也得請個落魄書生或者尚未為人所識的年輕畫家來當家庭教師。英國史學大師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在他近代史三部曲之一的《資本的年代》中曾戲謔地說:「對一個哲學家來說,他最適合的命運就是生為銀行家之子,就像盧卡奇(George Lukacs)一樣。德國知識界的一大光榮,便是他們的私人學者(Privatgelehrter),即不受聘僱但靠自家財產做研究的學者。」窮相畢露的猶太學者應娶當地最大富商的千金為妻,這是完全正確的,因為一個尊重學問的社群,如果只對其學術傑出之士給予一些讚美之詞,而不拿出一些實質的東西,是不可思議的。

由此可見,贊助文化學術乃是資產階級應盡的義務,而培育子女讓他們成為學者和藝術家就更是了不起了。說回今天的中國富人,除了學「貴族」打高爾夫球甚至買下酒莊田產之外,他們有沒有這種文化資本上的緊張呢?他們有沒有大規模地投入文化活動呢?他們有沒有像古根漢姆家族一樣留下了一座繁榮了整個城市藝術景觀的藝術館,或者像摩根圖書館那般足以傲世的珍本收藏呢?在成熟的市場經濟社會裡面,新興企業家很不喜歡「暴發戶」這個稱號,所以再暴發的地產商也要趕緊學懂欣賞歌劇的門徑,因為最後能證實你果然上流的不是你開甚麼車,而是你有沒有文化素養。

當然,很多人會說現在的中國社會仍有很多現實問題;文化學術此等「長遠軟實力」實在太軟,咱們只爭朝夕,有錢還不如捐助醫院和基礎教育。說得也對,西方歷史一直流傳著各種樂善好施的好男爵(good baron)的傳說,即資產階級也極力避免給人一種只求私利不顧公益的印象,因此從事慈善事業絕對是大資本家的天職。

過去十多年來,全球最值得關注的兩種看似矛盾的趨勢就是:一.隨著反全球化聲浪的提高,有一輪新左翼回潮的現像,無數青年投入了反對大企業的運動,視國際財團及其CEO為人類大敵。二.與此同時,全球富豪的慈善捐款數字卻節節上升,大者如「股神」巴菲特更是破紀錄地把總數四百三十五億美金的大部分財產全部捐出。其實今天的大企業都知道自己的樣子的不好看,所以「血汗工廠」聞名的球鞋公司成立人權基金,石油公司要投資再生能源的開發。你可以說這是偽善,但令人不解的是,即使是偽善,(除了一兩個耀目例外)中國商界也不見大規模的企業責任運動,偏偏中國正是一個急需倡導這類企業社會責任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