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5日星期五

梁文道:食物的生與死(飯前祈禱二之二)

【飲食男女-味覺現象】幾乎每一個美食家都會叫人尊重食物,幾乎所有像樣的廚師也會聲稱自己是個尊重食材的人。然而這種尊重和許多宗教所講的尊重還是不同的。那麼,一個有信仰的人,一個有宗教精神的人,他應該怎麼去尊重食物呢?黎巴嫩文學大師紀伯侖(Kahil Gibran)曾經在他的經典《先知》裏面透過一個虛構的先知教育大家:

「當你宰殺一隻禽畜,你們應在心中對它說『現在屠宰你的力量也將屠宰我,我同樣也會被吞食。因為把你送到我手中的那一規律也將把我送到更強者的手中。你的血和我的血都不過是滋養天國之樹的汁液』。

當你們用牙齒咀嚼一顆蘋果,你們應在心中對它說:『你的種子將在我的體內生存,你明日的花蕾將在我的心中開放,你的芬芳融入我的氣息,你我將帶喜悅度每一季節』。

秋日裏,當們採集中葡萄釀製醇酒,請在你們的心中說:『我也是一座葡萄園,我的果實也將被採摘釀製,我亦將如新酒,注入永恒的容器』」。

雖然紀伯侖是個二十世紀的人,但他卻寫出了最古老的道理;所有的食物都是生命;雞鴨牛羊、稻米大麥,甚至酒,它們本來都是鮮活的,直到被我吸收轉化。它們死了嗎?你可以這麼說。但是你也可以換個角度去看這條食物鏈的關係:它們其實沒死,它們只是成了我的一部分,而我活,這一切食物,這一切生物,都在我的體內與我共同存活下去。直到有一天,塵歸塵、土歸土,我的肉身也將變成大地的一部分,變成其它生物的食物,其它微生物、植物與動物的生命養料。自然如是循環,生與死的秘密,俱在普通的一頓飯裏。

名滿天下的南海高僧一行禪師喜歡用橘子說法。吃一顆橘子,你應該先聞一聞它表皮散發出來的氣味,觀賞它的色澤,然後才用手指剝開它,感受那濺射出來的細雨般的汁液。吃的時候,你也應當慢慢地吃,以對待最昂貴食物的方式對待一只普通的橘子,專注而集中,仔細品味由酸至甜之間那最微妙的變化。此時,你或許會看見這只橘子的過去:它還懸在枝上的樣子,它還是一朵花的樣子,它還是一株樹的樣子,它還在泥土裏等待抽芽的樣子。萬事萬物皆有來處有去處,變動不居,生生不息,緣起性空。用心進食,這本是佛家最本的修行方法之一。

有一支北美印第安部落,他們甚至連燒飯用的木枝柴火也不放過。在檢拾樹枝的時候,他們會用一種特別的方法詢問一根木枝的意願,假如它不願意成為煮食用的柴火,他們就會把它放回原地,只有那些心甘情願的木枝才會被他們帶回營地。

幾乎所有的文化所有的宗教,都發現了食物的不簡單,味道以外,它們首先是人類的生命來源;而生命,永遠不只是物質而已。因此所有的文化所有的宗教都存在某種飯前飯後的祈禱,這些祈禱一先一後地把整個進食過程框了起來,使它成為冥思的對象,修煉的過程,感恩的時候。於是最能體現動物本能的進食行為變成了人類超脫的神聖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