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9日星期一

梁文道:政治人的年紀

【am730-觀念】看日本、英國和美國幾份大報的社論,他們對於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七大的印象似乎就是「平淡」二字,覺得這場世人矚目的盛會沒有出現甚麼驚天動地的結果。相反地,香港傳媒則注意到了一個重點,那就是胡錦濤在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亮相時特別介紹了「兩位比較年輕的同志」。

習近平與李克強的確是中國政壇的下一代,兩人都不過五十多歲的年紀,可是大家在這年紀的問題上看到的更是中共高層接替的常規化。正是六十八歲的上限得到了尊重和延續,年富力強的新人才得以登場。這本來應該是國際傳媒應該格外注意的,因為中國政壇曾被人冠以「老人政治」的稱號。如今的安排則充份體現了權隨人在的時代經已過去,未來的中國政治應該會變得更制度化,更有常規可循,而且更注重權力來自職位而非個人威望的正常原則。

既然如此,為甚麼許多慣用懷疑眼光看中國的外國傳媒仍然不為當前的局面所動?仍然奮於給點掌聲呢?

說到年紀的問題,這可真是當今世界政壇的迷思,似乎大家都認同張愛玲的名言「成名要趁早」,覺得政治人物也是越小越好。俄羅斯總統普京固然年輕到了退任後還要再當國會議員的地步,英國前首相貝里雅和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過早退休」之後更是展開了政治生涯的第二春。這些領袖級人物的經歷似乎證明了越年輕就越有活力越有創意,因而也越容易得到人民信任的說法。難怪法國和英國內閣班子裏也不乏四十出頭甚至三十多歲的「小伙子」,而下屆英國首相的熱門人選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更是剛到四十。

在這平均壽命拉長,人口漸老化的時代,許多人呼籲延遲退休年限,世界政壇卻出現了年輕化的異像,這是為甚麼呢?再看一下這些國家的政治環境,就會發現其背後的動力可能是年輕選民普遍的政治冷漠。所以許多政黨為了得到青年認同,爭取他們的選票,就紛紛推出了年齡和他們相去不遠的新星,好把他們拉進票站。

其實一個政治人物的能耐與他的年紀實在沒有甚麼必然關係,日本史上最年輕的首相安倍晉三的短命任期就是個反面示範。年輕確實是賣點,但它不一定就是優點。縱觀這些產生了不少青年領袖的民主國家,它們和中國最大的不同是對從政者的年齡往往不設上限,反而只有下限。例如美國,你要到了三十五歲才能競選總統;如果你有辦法贏得人民的信任,甚至可以如傳奇性的參議員特爾曼(Strom Thurmond)那樣一幹幹到一百歲。選戰之中,年齡或許有作用;但在制度的層面,只有民意才是一切。或許這就是許多外國傳媒看不到十七大人事布局「亮點」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