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27日星期一

梁文道或黃世澤:又要罵又要看

【都市日報-兵器譜】香港電視劇質素不濟,早已不是新聞。不少觀眾看電視時,大罵情節如何犯駁,但不捨得用遙控器轉台。這種矛盾心理其實不難理解,因為香港只有兩個免費電視台,現時在看的電視台質素固然不濟,但另一個電視台的節目質素更不濟。

在缺乏選擇的情況下,一路看一路罵是對香港廣播政策一種另類抗議。但又要罵又要看卻不單只是電視劇的觀眾,還有不少雜誌的編輯們。不少雜誌的封面,都會大罵個別程式下載翻版軟件很離譜,或現時年青人某些玩意相當意淫。

表面看起來,這些傳媒是正義的化身,為了社會責任,大罵一些無良的軟件,以至不良的社會風氣,為匡正世風出一分力。

但實際內容卻是另一回事,像那些批評軟件翻版離譜的雜誌,內文會將有關原理一五一十寫出來,基本上讀者可以按圖索驥,照著來做。

而那些很正氣凜然的報章雜誌,標題會大力鞭撻新玩意,新現象,但內文就將過程繪影繪聲寫出來,有時刊登一些相當刺激,甚至令人反胃的照片。

傳媒報道時,一邊批評一邊忠實描述的現象,其實因為傳媒希望藉報道一些讀者有興趣,但不為社會接納的事來催谷銷量,又怕報道曝光後,傳媒的形象受到破壞,甚至被廣告商有藉口抽廣告。

為了顧全讀者的口味和本身的形象,傳媒報道時就做到又要罵又要看,那些圖文和過程是讀者想要的戲肉,而文章中批評的部分,只是一種「免責聲明」,藉此有藉口逃避宣揚這些有問題內容或圖文的道德責任。

有些報章的主管就更為厲害,見到「免責聲明」失去效用,避不了受讀者或公眾批評時,就搬出「公眾知情權」作辯解。

報章指公眾有權知道有關內容,因此不惜將有關內容刊登出來。利用「公眾知情權」這項公民基本權利,將傳媒本身專業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傳媒這種既要看又要罵的現象,代表了香港傳播界另一種歪曲的現象。

如果觀眾們對電視劇的抱怨代表了香港電子傳媒缺乏競爭,那印刷傳媒上出現的又要看又要罵現象,就代表香港印刷媒體競爭過份激烈,為求目的不擇手段,不惜要濫用「免責聲明」的偽君子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