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21日星期二

梁文道或黃世澤:和諧社會

【都市日報-兵器譜】一向其政治立場都具爭議性的恆隆集團主席,美籍商人陳啟宗,最近又就香港問題發表意見,他認為曾蔭權爵士自動當選,能夠令社會更為和諧。

其實以往都有不少人,發表類似的言論。最近曾蔭權爵士,就指香港人厭倦爭拗。就連胡錦濤,都改用「建立和諧社會」取代江澤民的「穩定壓倒一切」口號。到底和諧和爭拗,甚至競爭是不是一定相矛盾,以至有所衝突?

在西方國家,其實不斷都有重大政策爭議。在日本,除了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引發執政自民黨意見分歧。日本最大金融機構國營日本郵政私有化問題,引發的爭論比香港領匯厲害得多。歐盟憲法問題,亦令法國總理被迫辭職,內部引起爭論。美國喬治布殊的反恐政策,不單引來美國國內自由派與保守派之爭,更引起全球爭論。

不過,西方國家各派,都沒有消滅異見聲音的意圖。正反雙方都會將爭論帶入建制之中,國會、法院以至傳媒的角色就像街市,各方都在「街市」中努力為本身的利益去游說對手,希望達致大家可以接受的共識。

我們曾幾何時認為,主婦去街市與菜販講價,以至商業社會各類商業爭拗,是一種破壞社會穩定,令社會變得不和諧的行為?

根據芝加哥大學已故政治學教授鄒讜,在《二十世紀中國政治》一書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其中一項特色,就是在政治爭議上尋求全贏全輸,一是贏掉對方手上一切,一是把一切家當輸掉,不會意圖與對手尋求妥協之道。

當有人在一些政策問題上「鐵價不二」,不願讓步與對手尋求共識時,當權的一派有意圖去消滅或減弱異見的聲音,除了使用司法和軍警去鎮壓異己外,抹黑對手破壞社會穩定,減弱民眾對異見的支持,也是一種手段。因此,和諧、厭倦爭拗,就變成了當權者抹黑對手的文字武器。

而往往由此當權者寸步不讓,反對者為了達致目的,被迫將事態逐步升級,於雙方的分歧並無一個合適平台尋求共識,這種反對行動就令社會所承受的代價越來越大,當權者等到無法承受,才作退讓,往往就真的全部輸掉。像廿三條爭議,如果當初政府答應大律師的要求先推出白紙草案,就不會引發七一大遊行。

因此,不要指爭拗是引發社會不和諧的因素,當權者應該好好向菜販和主婦們學習,接受在政治上,鐵價不二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