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13日星期日

梁文道:書店

【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上回談毛尖,文章一見報立刻就有常住上海的老友傳短訊,說毛小姐是寧波人,並非上海土產。是呀,毛尖確是寧波籍,但成長在上海,所以我們讀者也好,她本人也好,就都當她是個地道上海作家了。其實這等大城,一如香港,移民不久也就變成原居民,計較不了那麼多。

人移民到上海,書店亦然。名震兩岸三地的台灣「誠品」書店老傳出風聲要到香港開分店,算來算去租金成本老是算不好,終於又隨「上台族」(住在上海的台灣人)足,打起上海的主意。其實早在「誠品」正式開門做生意之前,他們就已經參與了另一家上海書店的設計了,那就是以形象高雅,有小資品味著稱的「思考樂」。「思考樂」的英文名字是Scholar,看來是要走學術路線,實際上卻是家裝潢精美,書種大眾化的大書局。

聽說「思考樂」前年就在浦東開了家分店,像「誠品」台北敦南店一樣,二十四小時經營。但我一直納悶,為何這兩年見過的上海朋友都沒怎麼提起。要知道有些上海人瞄準國際,無論你跟他們說起甚麼世界新潮,他們一定接句:「上海也有」。例如F1賽車,「我們也有」;又如米其林三星法國名廚海外開分店,「上海就開了一家,香港沒有嗎?」。唯獨是台灣來客樂此不疲地說半夜三點在「誠品」排隊買書的盛況時,上海人沉默了,不情不願地。為甚麼呢?上海不也有家「思考樂」嗎。

上個月到上海終於找到機會夜訪浦東「思考樂」,我懂了。店面一片漆黑,門庭冷落得淒涼,與「誠品」比起來完全是兩個檔次。最趣怪的地方是它的服務方式,簡直像是回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國營百貨和《新華書店》。我去的那天,大半個書店都關燈,於是去找店員看看能不能行個好。店員們正圍在一張桌上嗑瓜子吃方便,聽我說要去文史哲專櫃逛逛,就問我要找哪一本,他們替我拿。但我堅持心中沒目標,只想自己翻一翻,那才不情願地起來一個區一個區地開燈。結果在黑暗的法律和傳記區域之間,我站在昏黃的哲學櫃前眯眼地看了半小時書,甚有憶苦思甜的情調。

說回香港,我前兩天到一家大型連鎖書店找錢穆的《新亞遺鐸》。遍尋不獲,就去了「讀者查詢處」求救。那位店員快捷地按動鍵盤,首先是把「新亞」打成了「新雅」,至於那個「鐸」字當然是不懂的了。最後他還很疑惑地向我再確認一次作者的名字,「錢穆?」,於是我一個字一個字連帶作者地寫了給他。「對不起,我們這裏沒有,不過佢有本《國史大綱》,你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