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20日星期四

梁文道或馮振超:領導肖像

【都市日報-兵器譜】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影象泛濫的世界,各種相片和影片環繞著我們。坐巴士要被迫看電視,任何一份出版物沒有相片簡直就不能卒讀。而且我們不只是被動地暴露在影象的包圍網,我們還可以主動地隨時地編織這張網。我們的電腦可以攝下我們的樣子,我們的手機可以任意拍攝微不足道的小東西,我們的MP3或電子相簿可以貯存大量的視覺訊息,然後它們可以迅速傳輸到世界上任何角落。我們不斷面對影象,也不斷製造影象。這是一個影象的民主時代,一個人沒有被拍過任何照片,是不可思議的。

在這個胎兒都還沒出生,就被超聲波照相機拍下他第一張照片的時代裡,很難想像不過一百年前,一個平民老百姓要擁有一張他的肖像是何等困難。你自己就可以問問家中的長輩,可有曾祖父母的照片﹖當然那個年代攝影還不普及,但畫像呢﹖事實上,在攝影術普及之前,找畫家或畫匠為自己留下畫像是件很不平常的事,因為是一般人根本不會有這個念頭,而且所費工本甚巨。只有權貴或重要的人物才值得留下樣貌,傳諸後世,或者讓其他聞其名未見其面的人去透過畫紙端詳。

當然,也只有權貴才請得起畫師來家裡坐上半天動筆素描。因此自古以來,肖像總是圍繞權力旋轉。今天我們可以透過為數不多的圖畫去認識古代的帝王將相、名臣賢士和神醫高僧,但是尋常百姓就甚麼都不剩了。就算西方近代流行人物肖像,道理也是相通。

例如荷蘭肖像大師林布蘭,除了他為興趣畫的販夫走卒速寫之外,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當時上流社會,富商高官委託的寫真。其實到了攝影術興起之後,照相機還是圍著名人轉,因此才會有所謂「熟悉的臉孔」。如果你不是名人,就算你有再多的攝影器材,有再多的照片,它們還是不會飛入尋常百姓家。因為影象和權力的這種相互關係,我們只要從一個人的照片見報率,就知道他的當紅程度或者權力指數了。尤其在社會權力高度集中的社會更是如此。

比如趙紫陽,他逝世的消息在大陸報刊上只是幾行文字,沒有照片,電視上更是無聲無息。敏感一點,你更會發現他當年和戴卓爾夫人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的經典畫面,竟也神奇地消失在近年內地有關香港的書冊上。他曾經是中國百姓們每天都會看到的熟悉臉孔,現在大陸上還記得他長得甚麼樣子的人竟已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