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12日星期三

梁文道或馮振超:政治就是被感知

【都市日報-兵器譜】林煥光因為「私人感情」問題辭去特首辦主任一職,各方都說可惜。誠然,林煥光是港英時期遺留下來的公務員精英,不只能力高,而且出名有內涵,嗜好就是讀書。這樣的人才竟然敗在被傳媒拍到與女友去旅行一事之上,能不令人慨嘆﹖但話說回來,私生活中可能被人議論的東西曝光,能說是小事嗎﹖

全世界的公共人物尤其是政壇中人,近年來都為私人生活與公共行動的模糊界限所苦。如何評價一個政治家,是看他的辦事能力,還是他的品德操守﹖一個感情生活要混亂到甚麼程度才會影響到他的工作狀況呢﹖這是很多評論家深感興趣的話題。可是對於一般大眾而言,問題就很現實了。套一句哲學家的話:「存在的就是被感知的」。對老百姓而言,政治家幹得好不好,端視他怎樣被人民感知。

現代政府規模龐大,分工複雜,猶如一部大機器。這部機器裡的任何成員辦事是否精到,一般人由於資訊不足是不容易分辨的。比如說常常上鏡的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歸他管轄的事務可以粗分為十多種,我們怎麼判斷他的總體成就呢﹖因此政治人物不得不注重他向公眾發放甚麼訊息,對傳媒投射甚麼形像,因為那是老百姓最能感知的東西。大家評價政治人,靠的往往就是他一席話,鏡頭前的一個小動作,而非仔細審視複雜的政務決策。

在傳媒不夠發達的年代,政治領袖只要會演講,百姓們對他的印象就十分不錯了。所以歐洲古代的政壇名人,多以著名的講辭傳世。因為那是人民唯一可以感知到這個人的方法。而那時的政治家是幸運的,他們可以主動操控自己的形象,私下再花天酒地也不成問題。所以有人開玩笑地說,美國人覺得林肯偉大全靠他的「蓋滋堡演說」。即使是現代,領導美國人打勝二戰,連任四屆總統的小羅斯福,也有很多老美至死不知他小兒麻痺不良於行。又有許多當年聽慣天皇電台上「玉音放送」的日本人,從不知裕仁原來是個如此貌不驚人的小個子。

可如今這個狗仔隊橫行的年代互聯網時代,主動權不在政客手上,人民眼無孔不入,從政就是件風險很高的事了。從林煥光一事看來,可以發現在講究政治專業化的時代,政治人的私生活竟要比強調「德範天下」的古代還要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