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星期日

梁文道:膠少一陣(騎劫之三)

【蘋果日報】假如每一個參加同一場運動的人都各懷不同的目標,都有自己的理由與訴求;那麼最後是什麼在決定哪一種主張會成為最響亮最耀眼的主題呢?坦白講,我不知道。因為在不斷流動的時勢之中,在不停變換的環境裏頭,群眾裏的動態難以預料。粗糙地說,那是在場大多數人的決定,有時候它甚至是種不自覺的決定。也許某一句口號在特定時刻格外地動人,扣準了當時氣氛的脈動,於是大家跟着喊的時候也就份外賣力,並且讓它成了持續不斷的主題曲。

看到眼前這場為了免費電視牌照而起的集會,自然會想起去年的反國教運動。今天有些論者認為這場集會應以香港電視員工為主(因為他們是『苦主』),它的議題應該更單純,不能被什麼「檢討行政會議制度」等高遠的政治訴求「騎劫」。有意思的是,這幾位論者當中,正好也有去年反對國教集會「提前」解散,認為它應該以打倒梁振英政府為終極目標的朋友。為什麼去年認為反國教集會不該只以反國教為宗旨就不叫「騎劫」,而今年在支持發牌上頭不該只以發牌為要鵠就叫做「騎劫」呢?

我並不想藉此攻訐他們的矛盾不一,更不可能把它上升到人格問題的判斷。因為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件很正常的事。此一時,彼一時,在不同的情況底下自有不同的判斷。要緊的是,不能放下某種更深更基礎的原則。

更加要緊的,是能明白許多不同立場的存在,而這些立場在某一點上未必有那麼大的衝突。今天王維基仍然努力追求他心目中的公道,但他叫「年青人要有中國心」。那些極力切割香港和中國的論者,要不要因此放棄自己對香港電視「主體性」的尊重呢?如果香港電視的員工不想「搞政治」,那些要求重檢整個香港行政體制的論者又會不會放棄對他們的聲援呢?當然不,因為最起碼在發牌涉及的公義問題上,這麼多看似相去甚遠的立場,其實是能找到串連點的。

不管你是哪一種「膠」,也不管你以為對手有多「膠」。在這一刻,有些東西要比互斥為「膠」還重要。如果看不到這一點,無法放下既有的成見與意氣,那還談什麼運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