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星期一

梁文道:美食外交(軟實力之一)

【飲食男女】前陣子看到一本旅遊雜誌專題介紹一個以陽光海灘聞名於世的旅遊勝地,逐一評介那裏新開的度假酒店。我覺得這個專題做得十分實用,因為它居然把「強國遊客」的多寡也納入評論的指標之內,大陸人多的自然不好,大陸人少的則不妨一試。這個地方我心嚮往,但從未去過,近年就更加不敢去了,因為大家都說那片水域已經成了中國旅客的遊樂場。一座島嶼一間酒店,只要十個中國客人裏頭有兩個不文明,天天困處一島就會叫人難受得彷彿鞋子裏頭進了沙。

然後我又看到這個專題選用的青春少艾模特兒如是形容一家酒店裏的餐廳:「好似去咗食人族」,只是因為那家餐廳賣的是東非菜,沙地上面搭了幾間天然茅頂房子,晚上還要在地面插上幾根火把照明。就是這樣,茅草火把非洲菜,便讓一個可愛港女想到了「食人族」。

我怕大陸遊客太密集的地方,因為大陸人多,不文明遊客的總量也大,而不文明是會影響其他人的(比方說在浮潛珊瑚礁的時候發現一包中華煙)。相比之下,我不怕香港遊客,因為香港遊客頂多只是沒文化,影響不到其他人(例如在阿姆斯特丹重開的國家博物館裏細賞林布蘭《夜巡》的時候,聽見有人很小聲地說:好悶呀,都唔知有乜好睇,不如去museum shop睇吓有乜得意嘢囉)。不過,身為港人,我還是覺得那種「食人族」式的聯想未免也太……,太「TVB」了。

對着這樣的香港遊客,對着我們這些從電視旅遊節目裏頭學到國際文化視野的人來說,關於秘魯,你能介紹它的甚麼呢?首先當然是「天空之城」馬丘比丘,接下來談印加帝國就開始有點深度了,要是再接下去說羊駝毛披肩還好;如果談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略薩,用台灣人的說法,那就「太超過了」。

放心,我們並不孤單,全世界還有很多像我們這樣的人,出門在外「食買玩」,認識其他國家也還是「食買玩」。所以近年才會在「公民外交」的潮流之中演化出一道新分支:「美食外交」(gastrodiplomacy),用美食去征服世界,因為胃部是通往人心的陽關大道。現在不是流行講「軟實力」嗎?除了音樂和電影,還有甚麼東西要比食物更容易打動陌生人?它甚至要比音樂和電影還好,因為它還摸得到吃得着,實實在在冇花冇假。

秘魯的美食爆炸也就順理成章,變成認識這個國家的新門徑。Gaston Acurio這位被譽為「全球五十佳」之一的廚界超新星,在他祖國的地位就像天皇一樣,從高級餐廳,秘魯式中菜館,一直到秘魯式漢堡包連鎖店,開了幾十個地盤,把上中下一網打盡。這五、六年更用一年兩、三間的速度把他的企業帝國推向全球,後頭還有一家學生近千人的廚藝學校替他訓練源源不絕生力軍。更別說他的食譜和電視節目有多受歡迎了。全靠這批野心勃勃的民間美食大使,很多人才重新瞭解到秘魯這片有意思的土地。不管是旅遊和美食雜誌的介紹,還是在他旗下的海外「領事館」裏拿到的單張,大家都能發現秘魯的政局原來很穩定(他們的民主普選是強制的,每一個18歲到70歲之間的公民都一定要去投票),秘魯經濟的發展也是欣欣向榮的,到處都有新開張的商號企業(即使它是個貧窮人口還不少的發展中國家)。簡單地講,秘魯正在崛起,正如它食物文化的聲譽一樣。

既是外交,又怎少得了官方的角色。有人形容食物就像外交麵包上的牛油,而最早實踐這套道理的,就是我以前也在這裏談過的日本和泰國。他們的政府不把美食只當做是吸引遊客的觀光事業,還將它轉化成一套綜合外交手段,一方面對外宣傳國家文化,另一方面對內拉抬自己的相關產業。相對於十多年前西班牙畢爾包和今天中國各地用美術館大劇院等硬件來推銷形象的做法,美食外交式的軟實力推廣顯得更有彈性,也更加親和。可是,甚麼事情只要一有政府介入,就一定會引發不少問題。下個星期,我們就來看看韓國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