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7日星期四

梁文道:等待共識

【am730-觀念】自從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開始,「共識」就成了一個香港輿論的常見用語了。大家在討論香港前途問題的時候,尤其喜歡講「共識」。但是,到底何謂「共識」?甚麼是共識的前提?甚麼又是產生共識的方法呢?對於一個議題、一個方案、一個社會要有多少人認同才算是「達到共識」呢?對於這一切問題,我們都沒有細加反省,於是漸漸地,「共識」就逐漸從一個常用語變成了循辭,甚至謊言。

例如最近的政改方案討論,民建聯就提出了一個論點,他們認為2012直選不如2017,因為「社會討論2012年就實行普選還沒有足夠的共識」。這番話聽起來很客觀也很現實,因為根據政府的研究,「只有」超過一半的人贊成在2012年立刻實現普選,所以還有另外一小半人不贊同2012年普選的方案,因此社會的確還沒有形成共識。

許多意見不滿這套論點的地方,是因為他們認為過半數就已經是共識了,硬要更多人認同只不過是藉詞拖延普選的日期。可是在另一方面處想,我們也能同情地理解民建聯的說法,香港政制改變是件大事,改變的方式和日期越有共識越好。

從邏輯推論,假如今天香港有七成人贊成2012年就進行普選方案的話,他們可以說還有三成的人不贊成,假如支持2012方案的人去到了八成,他們還可以說有兩成人仍然不贊成。推演下去,我們甚至可以說要等到全香港每一個人都同意了一某個方案才叫做達到了共識,因此哪怕只要有一個人不贊成普選特首和立法會,理論上也還是叫做沒有共識。

但是我認為更好的討論方式不是去爭論達到構成共識的人權基礎,而是直接邀請雙方出來辯論,各自陳述贊成或者不贊成2012方案的理由。

那麼,誰是那一小半不認同2012方案的人呢?不正正就是民建聯和他們的支持者嗎?他們不贊成的理由又是甚麼呢?很吊詭地,他們居然說是「因為社會還沒有達成共識」!從社會沒有共識開始,兜了一個大圈之後,居然又回到了社會沒有共識。

任何人都能看出這個邏輯的荒謬,任何人也都能發現所謂「共識」只不過是他們掩飾真正理由的藉口。明明你自己就是社會仍未形成共識的原因,你怎能說自己不能和其他人形成共識的理由是「有些人還未形成共識」呢?問題是那個真正的理由,民建聯從來不願也不敢坦坦白白地說出來。

從最早把2007年實現普選列進黨綱開始,他們一次又一次地拖延後退,一次又一次地修改自己的立場。每一次,他們都說要等待共識。這是香港版的《等待果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