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9日星期六

梁文道:在北京吃麵

【飲食男女-味覺現象】不要誤會,我好像老是逆潮流而行,說北京的壞話,嫌它住的不好吃的不行。不,不是這樣子的。我是喜歡這個地方,才為它擔憂,怕它被當前浮躁功利的心態拖垮。其實除了那些名氣很大的「型人浦點」之外,還是有些躲在胡同裏的新派餐館是不錯的,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東西好,其實是用不著花大力氣宣傳的,食客的口碑自然會引來更多的食客。

不過要是有朋友去北京,我還是建議他們去找些傳統的地道口味,比方說炸醬麵。

不知是偏見,還是我家的口味養成,我一直覺得「北方」麵食要比我們廣東人的強(所謂『北方』,我用的是廣東人的說法,凡是在廣東以北就叫做『北方』)。我不是不喜歡廣東麵食,雲吞麵、蝦子撈麵與蒸、炒河粉皆我所愛;但你看今天香港滿街麵檔,有多少家沒有那中人欲皂的鹼水味呢?大好嶺南風味,如今都給人敗壞了。結果現在要吃一碗好麵,還是苦心搜索,舟車勞頓地特意去找,完全不是我國麵食的本色。吃麵,原來應該是件很隨意的事了,街上走著走著肚子餓了,聞到香味看見店招,就坐進去點一碗麵,趁著湯熱麵不爛的時候呼嚕呼嚕迅速吃完,然後錢一丟拍拍屁股就走,瀟灑怡然。所以這種東西就該像便利店一樣,「梗有一間喺左近」,根本用不著食經指南,它應是大部分人都不會做壞,隨便哪一家都吃得過去的民生必需品。可是,今日香港離此境界實在遠甚。

不只如此,而且我們視野狹,對廣東以外的麵食明明一知半解,卻要指指點點。例如一位雜誌食經專欄作者,平常看來識飲識食,語多挑剔,我也喜他不賣賬。但最近見他苛評一家上海開來的新麵館,就真是大跌眼鏡了。首先聲明,這家名店近年的水準確實不穩,它的香港分店我也沒試過,所以我無意為它辯護。問題是那位食家說他們把麵和料分開上,再讓客人自行把那小碗菜料倒進麵裏是「玩花臣,唔實際」,這就太過離譜了。要知道上海麵食一向如此,這本是蘇州人吃麵的方法,尋常得緊,所有麵都是清湯陽春麵,其他一切菜碼醬料皆另分小碗,叫做「澆頭」,您自己看著下。無論是鱔糊、黃魚,還是三鮮,莫不如此,有何稀奇?又有何「花臣」可言呢?

還是說回北京的炸醬麵吧,基本上大街也好,陋巷也好,真沒有一間不能吃。這就和你到了意大利,很難碰上很難吃的Pasta一樣。這才是懂吃麵的地方。要是真要找家最有名的,我推薦海淀區甘家口的「海碗居」。這家倒真是有「花臣」了,店面陳設強裝老北京風味,服務員一個個「小二」打扮,客人進門就欠身大喊:「來了,您吶!」,客人坐下來之後就有人一路呦呵「奉茶」一路用白抹布擦桌,走的時候自然是「送客!」、「走好,您吶」,熱鬧得緊。

不過他們的麵真是實在。首先麵條夠「筋斗」,有嚼勁,但又不失滑溜(再提示一點,很多人以為所有北方麵條都是拉麵,大錯特錯,炸醬麵用的就一定是切麵)。其次炸醬,黃醬雖然也是「六必居」貨色,但肉丁肥瘦勻稱,炸得很香。其他如黃瓜絲、青豆兒也都新爽口。到了最後,還送上一壺「麵湯」,也就是煮過麵的那鍋水。北方人講究「吃原湯,化原食」,吃完一碗麵後再喝麵湯,飽膩盡消、肚子受用。不信的話,下回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