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9日星期三

梁文道:大多數的玩笑

【am730-觀念】曾蔭權與董建華最大的不同,在於他懂得玩弄民意,或者民意的招牌。因為他知道自己未經民選,只有八百名選委做後盾,天生認受性不足,所以他更要關注自己推出的政策是否能討百姓歡心。且看他的連任競選,明明是個小圈子遊戲,偏偏要大賣廣告甚至上街洗樓,弄得跟真正的直選似的。我稱這做「幻象直選」,目的就是要讓沒有選票的一般草民覺得自己好像有份投票,而且還要支持他。

曾蔭權驗收成果的方法,當然不是選票,而是民調。在這個沒有普選的發達社會,民調代替了選舉,成為政府取得合法性的唯一工具。

2012年有沒有普選,任誰都知道決定權在中央手上。但是盡忠職守的曾蔭權可不能叫老闆尷尬,不能讓大家看到中央政府奪取了700萬人民主的權利,於是他又要訴諸民意了。可是,在政府自己做的政改方案報告裡面,有「超過一半」的香港市民贊成2012年實施普選,曾蔭權又如何解脫?怎樣一方面不讓中央難堪,另一方面又不用背上違反民意的惡名呢?

辦法就是玩文字遊戲,根據政府收回來的意見書,支持2012年就實行普選的其實佔了百分之六十九。嚴格講,這叫做三分之二,而不是「超過一半」。但政府偏偏用了「超過一半」這種狡猾的說法去掩蓋三分之二市民希望2012年有普選的事實。情況相當於一個學生考試考了九十多分,討厭他的老師卻要說他剛好及格。

第二,就是拿出一個「大多數市民接受2017年舉行普選」的意見,以此模糊焦點。

我們要搞清楚贊成2017年實行普選的人,之所以會比2012年的支持者多,是因為有相當於三分之一的人並不贊成2012年的方案,把他們加上那些支持2012年方案的三分之二人,自然就是大多數了。

問題是為甚麼2012方案的支持者多會接受2017實現普選的主張呢?這就像一群飢民很想吃飯,你去問他們想今天晚上就有飯吃還是等到明天早上,他們當然要今晚就開餐,但你要是再加一個問題,說今天晚上如果沒有飯吃,明天的早餐還吃嗎?他們絕對不會說那就乾脆不吃了吧?

出了這兩招,曾蔭權就可以向中央報告,原來絕大部分香港人都贊成「最快於2017年實行普選」(請注意「最快於」這三字,它和「2017年就有普選」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然後不只中央用不著獨自負擔否決2012方案的責任,連那少於三分之一的2012方案反對者也可以大言不慚地說自己,放在「絕大多數民意」那一邊了。

本來是「阻住地球轉」的少數派,在這堆文字遊戲裡竟成了「大多數」,甚至還能反過來指責多數派不顧民意,這真是天底下的一件大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