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2日星期六

梁文道:為甚麼北京不是東京

【飲食男女-味覺現象】每個月我起碼有一週待在北京,於是有些香港朋友就以為我是識途老馬了,旅行之前向我索要飲食的資料,盼我能當那村口的牧童,手一指哪兒就去哪兒。可是,這手指我還真不能隨便舉,用句北京人的話講,北京的餐廳太不「靠譜」了。

不是北京沒有好飯館,而是你不知道它能好多久。這也是全中國的問題,一個地方「火」了,出名了,通常就會出現兩種不幸的結局。一是店面愈開愈大,從一家街頭小店變成一座大樓,本來能坐五十人,現在卻裝得下一支軍隊。你說它廚房的能力跟得上嗎?出品能保得住水準嗎?二是猛開分店。不少成名餐館都喜歡在餐牌前很有氣勢地發張全國地圖,好讓你看見它們輻射整個中國的威風。它們大概以為分店愈多,客人愈服氣;然而我們都曉得,分店多的真正意義是水平不平均,沒一家有保證,就上連元祖本店也會變得很可疑。所以出名餐廳的這兩種結局其實是一種,那就是完蛋。

沒錯,的確有些非常高級的地方不輕易做大做多,可這也是件沒保證的事。尤其那些旅遊指南介紹的「潮人必去」之處,那些集中在工人體育館和朝陽公園附近裝修得很型很酷的地方。取價是國際標準,室內設計也是世界一流沒話講,但食物往往九流,吃得人莫名其妙。看來「潮人」和食客果然是兩種人,不能隨便走在一塊兒。

然後還有一種躲在胡同四合院裏的飯店,侍應古裝,陳設考究,而且總有名堂,不是官廚傳菜就是某家私房,說出來很嚇人。不過吃了那麼多年,真正不枉一行的卻是屈指可數。就拿私房菜老祖宗厲家菜來說吧,那可真是江河日下,一年不如一年(當然也可能是驚喜隨著熟悉降溫,缺點就漸漸暴露了)。反倒是胡同深處破爛擁擠的利群烤鴨,雖然成了LonelyPlanet友的勝地,鬼多過人,但還是很值得一去的。他家的烤鴨比起名氣極大但鴨子極瘦的大董妙多了,油脂甘香,皮脆肉嫩,是正宗掛爐的路數。

其實北京食風的現狀就是整個中國民情的結晶;一個詞:浮躁。從國營百年老店的愛幹不幹招牌虛掛,到市場經濟的突然爆發,這種情況幾乎是必然的。賺錢,大家都喜歡,可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你要是愛錢遠遠多過愛食物,遲早就不能再靠食物賺錢了。為甚麼那麼多餐廳闖出名堂之後會迅速滑落呢?

一個理由是老闆的心態像賭徒,贏了一鋪就發狂下注,弄大賣場廣開分店,以為書上學來的管理技巧可以代替傳統餐飲經營的艱苦本份。另一個理由是有些投機份子,見到人家做紅了,立刻以倍數高薪挖角,照辦煮碗。於是原來那家垮掉,新的這家過不了數月一樣要垮,因為還有更新的一批投機份子加入戰場。至於那些本來身懷絕技的大廚久而久之就荒廢了廚藝,全成了待價而沽無所作為的商品。

此外也有些人學得太快,知道Fusion是潮流就搞Fusion,曉得室內設計是話題就不惜大老遠搬來一座古宅做噱頭。「品牌形象」正是近年大陸商界的關鍵詞,一時之間人人都以為品牌無非形象,彷彿LV起家靠的就是廣告,完全用不著任何手藝傳統做根底。這樣子搞下來又怎能不是形象大過內容,公關大於實質呢?

看到這種情況,我不能不想起東京那些小店裏克勤克儉的老師傅,一生一世守著一口鍋一把刀,甚麼做得好就專做甚麼。而且等閒不開分店,就算開,也要先有百年基業當靠山。比起我們的浮躁,光是那份耐性那份專注,就值得東京拿下那麼多顆米芝蓮星星,成為世界美食之都了。北京?恐怕還得等上一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