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3日星期日

梁文道:小波死了,社會還僵

【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我的學妹學弟最近出了點問題,聽說他們編的學生刊物太大膽,犯了很多社會禁忌,結果不只惹毛了社會大眾,還氣得校方以雷霆萬鈞之勢痛下殺手,大概不趕一兩個人出校不得以息眾怒。這讓我想起了李銀河,一位以「出位」言論知名的學者。其實她也不算多出位,只不過是發言捍一下同志和性工作者的權利,就給大陸網民和輿論罵個狗血淋頭,不是說她傷風敗俗,就是說她故意炒作爭取曝光。

然後我又想起了王小波,就是十年前去世的那位傳奇人物。雖然小說在台灣得過獎,但生前死後換來的都是嚴肅文壇的沉默;雖然活的時候不算聞人,可掛了以後卻有成千上萬的人衝出來爭說自己是他的「門下走狗」,受了他的蒙,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每逢他的忌日,全中國媒體都要起一回哄,一年比一年熱鬧,終於到了今年是整整十年了,沒一份有點自尊的內地刊物能不辦個王小波回顧專輯。王小波熱的溫度就和他的作品銷情一樣,越來越高。

王小波是大陸最早一批脫離「體制」,投身自由寫作市場的作家之一,可惜他寫的不是暢銷小說,光靠文學很難餬口(當年最受歡迎的作家是梁鳳儀)。所以他還要在報刊上寫專欄,才能勉強維持一個自由人的狀態。儘管他最用心的是小說,但看來影響最大的還是雜文,許多自稱被他感召的青年基本上看的就是那些被譽為「魯迅以來第一名」的爽快文章。

他的小說好不好?我覺得不錯,但不能說是頂好。當然他有自己的語言特色,但事策略和結構方法看得出是受了一批當代小說大師的影響,而且影響甚深。好玩的是他把學回來的技巧活用在中國的背景上,寫出了許多別具一格的「知青小說」(如果凡是談知青的都算知青小說的話)。假如他不是死得這麼早(終年四十五),我想他會有更了不起的作品。

至於雜文,論者喜歡強調王小波的「自由精神」,說他鼓勵大家獨立思考,千萬別盲從聖人教化一言堂;寧可當「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也不要做被人運動起來的無腦大眾。對生長在大陸的年輕人來說,他的言論真是醍醐灌頂,有解政治遺毒的奇效。不過坦白講,像我這種自小看胡適長大的港台同胞,就不覺得王小波有多驚人了。所以他說的很多話在我看來就像太陽總在東邊升起一樣,的確是真理,但也用不跳出浴缸大喊一聲「我發現了」!

千萬別誤會,我對王小波沒有半分不敬;恰恰相反,我覺得今天的讀者還是應該繼續讀他的作品。「我們這個社會裏的論戰大多要從平等的討論轉為一方對另一方的批判,這是因討論的方式決定的;根據我的觀察,這些討論裏不是爭誰對誰錯,而是爭誰好誰壞。一旦爭出了結果,一方的好人身份既定,另一方是壞蛋就昭然若揭;好人方對壞蛋方當然還有些話要說,不但要批判,還要揭發」(〈論戰與道德〉)。很不幸,這些道理如今仍然管用,尤其適合網上那批一談日本問題就上升到揭發漢奸,一碰民主改革就要捍民族利益,上綱上線的速度比搭直升機還快的熱血青年。

為什麼說到李銀河就會聯想到王小波呢?不是因為李銀河乃王小波遺孀,而是他倆曾合著中國第一本男同性戀研究調查,而是王小波也曾為同志群體仗義執言;但現在死了的王小波萬人景仰,活的李銀河卻被迫封嘴。更奇怪的是有些人一方面聲稱自己很佩服王小波的寬容主張與自由作風,同時又加入了追獵李銀河的隊伍。

為什麼看見學妹學弟的慘況會聯想到王小波身上去呢?請回頭參閱前兩段的引文,你不覺得我們眼下的討論也是場辨明忠奸的爭論嗎?只要判定了我這幫弟妹是壞蛋,他們說的一切就都是不用再聽的歪理。下一步,我猜會有記者去跟蹤,揭發原來他們天天大被同眠性派對。

日出東方,我一直以為是大家都曉得的,原來不。我一直以為討論要平等要說理,原來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