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6日星期日

梁文道:國際視野

【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香港真是個國際大都會,香港人都很有國際視野,街上隨便一個小男生小女生都能告訴你哪一個名牌最近開了旗艦店,它的歷史有多輝煌,它的設計師又有多傳奇。了不起。那天和朋友聊起這個題目,他神秘兮兮地問了一個問題:「喂,你知道那些名牌的本地代理和公關平常都看些什麼雜誌嗎?」。這我倒從來沒想過,也不知他這一問是否另有玄機,只好老實回答:「不知道。怎麼啦?」。他壓低聲線,似有天大秘密:「他們呀,最愛看的就是八卦雜誌了,因為要隨時搞清楚哪個明星的行情正在下滑,哪一個又有當代言人的潛質」。這個圈子我認識得太少,不知道這朋友的說法有多準確,但我相信事實並非如此。那幫人最起碼要看許多國際潮流雜誌吧,不吸收一點最新的生活時尚和設計口味,別說幹不好這門專業,恐怕連同行見面也嫌話題不夠。可是再想下去又發現了一個怪現象,原來本城的雜誌市場和讀者分類還真是楚河漢界,涇渭分明;看嚴肅時事財經刊物的多半不大碰時裝雜誌;而潮流生活雜誌的忠實讀者呢,你又總覺得他們不像是《經濟學人》的訂戶。但其他地方好像不是這樣的,例如上一期英國版的《GQ》就做了個英國財相Gordon Brown的專訪,盡顯這位下屆首相人選大熱門的宏圖野心。香港同類型的男性雜誌會去訪問曾蔭權嗎?當然不會。

近十年來我們目睹了設計的熱潮,設計師成了無所不能的英雄,大如城市小至牙籤,沒有什麼是不能設計不被追捧的。就算出門在外,也一定要住進精心設計的「精品」酒店。《Wallpaper》是這股潮流的大旗手,雖然它的水準聲勢已大不如前,可還是有不少弄潮兒繼續跟隨。以我所知,這份雜誌的本地讀者一般是不會對日本自隊感興趣的,除非日本自隊的制服是名師手筆。但是《Wallpaper》創辦人Tyler Brul卻很想知道日本自隊的虛實,所以他把新雜誌《Monocle》創刊號的封面獻給了這支亞洲最強的海軍,甚至得到日本首相辦公室的特許,深入採訪海上自隊的訓練過程。第二期,他又和他的團隊走到北歐,但談的不是北歐設計,而是挪威的外交政策和能源問題。如果要打比方的話,這大概有點像《號外》的總編輯突然去了《信報月刊》上班。《Monocle》到底是本怎麼樣的雜誌呢?同一期裏它會分析伊朗總統的形象問題,介紹俄羅斯老工業城的新生,展示新一季風衣的選擇,羅列里斯本「食、買、蒲」的好去處。你不妨想像一下,把《Foreign Policy》、《Fortune》、《Wallpaper》和《Wired》加起來會是什麼模樣?同時它又是真正國際化的刊物,雖然用的是英文,基地在歐洲;但從阿富汗電台播放的音樂到墨西哥新興的港口城市,它都找到了專人報道。Tyler Brul不愧是個雜誌奇才,不只集合了一批高手打破傳統的分類,政治財經文化和潮流共冶一爐;還在既有的範圍裏開發出全新的角度與題材。比如說財經,他們會採訪國際武器展的主辦人,討論軍火貿易的趨勢。至於服裝,他們會評論新西蘭總理衣品味的政治涵義。這都是在老派財經新聞和潮流通信上看不到的怪主意。其實這份新雜誌的讀者老早就有了,那大概是一群既關心國際局勢又追逐文化新潮的跨國飛機客。它最大的創意就在於劃定了一個新範疇,集合了他們,用雜誌標明他們的存在與身份。據說香港就快比得上紐約了,這種人自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