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3日星期日

梁文道:政治的力學

【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曾幾何時,查良鏞和《明報》的社評獨步香港,常有一言既出,四方豎耳的果。後來,則有「香港第一健筆」之稱的林行止,時評文字甚至可以一一結集成冊,供後來者參考法效。兩代政論家,代表的是兩種不同風格,前者當年仍秉傳統道德文章的傳統,判別忠奸,文采燦然;後者本的是現代經濟學理,往往甘冒天下之大不韙,說出一些價值上很「中立」的技術評論。

時至今日,除了吳志森(近著《曾先生,你吹什麼口哨》光看書名,就知其立論傾向)等少數幾位,大部份政論家都不再苦苦追問是非。看來,道德文章這一路是衰微了。但道德本身並沒有失落,只是價值判斷都讓位給了更細密的理論分析。舉個例子,政府開徵消費稅,反對者縱使無法認同其劫貧濟富的效果,也不會立馬就為貧苦大眾鼓呼,聲討無良政府;反而願用更多筆墨去從稅務原理的角度「客觀」評說,再引導出老早預設的結論。

然而近幾年來,又起一派號稱「專業政治評論」的時論作者。這幫人走得更遠,不問銷售稅的開徵有無道理,卻關心政府推銷銷售稅的手法是否得當,反對者又如何結盟造勢等等。這裏所謂的「專業」,指的是懸擱一切價值選取、立場抉擇;純就政治事功成就與否,和政治鬥爭勝負的結局而論。簡單地說,這是一種政治力學的分析。從這種分析的角度看來,道德上正確的未必就會成功,學理上錯誤的卻未必不佔上風,其中因果,全在擅不擅於「術」的技巧,懂不懂得「力」的作用。難怪有人不屑地譏之為「新法家」。

在這樣的背景底下,遂有「政治化妝師」(Spin Doctor)這一行的興起。幾個精通現代傳媒運作與民心向背趨勢的軍師,為主子出謀獻策,把有點苦的果子變成可以一嚐的甘果,將還過得去的庸貨乾脆變成果王。葉根銓的《特區政治化妝術》就是「專業政治評論」這一系統裏專談政治化妝的第一本書。

葉根銓先是介紹了政治化妝師這一行的源起,再引用許多國際上知名的例子,說明從政者如何利用現代大眾傳媒去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比如說美國第一個在電台開節目的總統羅斯福,他在大蕭條期間就任,上台第八天就開始了有名的《爐邊夜話》。他聰明地發揮了廣播電台聲音上的親切感,讓國民想像自己正和總統圍火爐親切閒聊。「在一次盛夏的爐邊夜話,他在大氣電波突然說:『杯水在哪兒?』在倒來了一杯水之後,他徐徐地向聽眾說:『朋友們,今晚華盛頓真的好熱』」。多年來的《香港家書》,可曾有過這麼高水平的表演?

說到香港,葉根銓筆下的本地政客和傳媒交手,總是威風得少,敗北得多。原因之一是我們的傳媒和其他地方的同行一樣,嗜血。見到某份報紙幹掉了一個高官,其他行家自然得奮起直追,紛紛發起誓把皇帝拉下馬的宏願,一有細微風聲立即狠咬不放,直至肉盡見骨。

葉根銓又向一般大眾介紹了我們平時未必留意的規律,例如醜聞總在週一爆發。因為越是平淡的日子,醜聞的震撼越大,所以把它策劃在新聞比較平淡的週一發放,效應最佳。而且策劃人「更希望讓這樁醜聞可以有一整個星期來發酵,讓它可以乘醜聞主角的不當處理,越滾越大」。

對於專業政客來說,《特區政治化妝術》當然是有用的參考書。在普通讀者的立場看來,回顧梁錦松和楊永強等人的倒台經歷,倒也是不錯的消遣,且看浪淘盡風流人物,乃知傳媒與政壇當中興風作浪的險惡機制。我們可以說這都是旁門的小道末枝,但不知是幸也不幸,小道往往就是主宰時局的軸心。

最後申報一下,這本書的出版者,是我自己的「上書局」,祈讀者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