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5日星期五

梁文道:浪費

【飲食男女-味覺現象】世界上其中一座最大的「建築物」就在紐約附近的海岸。它長達一千五百英哩,北起緬因州,南抵佛羅里達,幾乎縱貫整個美國東海岸。它的高度是海拔五百零五英尺,總體積為埃及大金字塔的二十五倍。它的重量有一億噸,相當於我們中國的萬里長城。當它終於在二零零一年七月四日美國國慶「落成」的時候,時任紐約市長的朱里亞尼很愉快地宣佈這將是一塊充滿小鳥和動物,平靜而且具有田野風味的勝地,一家大小可以在此散步野餐,玩玩滑板和水上活動,它是可以媲美中央公園的紐約驕傲。它就是「弗萊希坑」(FreshKills)了,一座垃圾堆填區。

垃圾是人的鏡子,這是每一個熟讀香港娛樂新聞的人都知道的事。當年曾有狗仔隊搜索張國榮家門口的垃圾袋,為的是瞭解藝人的內心世界。尼克遜正要和毛澤東會面,預備與中國恢復外交的時候,也曾有記者跑去翻國務卿基辛格的垃圾桶,發現他每晚平均幹掉一瓶威士忌,證明他面對了多麼大的壓力。

我們過的是甚麼生活,我們是甚麼人,不用看我們買了甚麼,而要看我們丟了甚麼。該丟還是不該丟?這是人類自古以來都要面對的選擇。所以近二十年來考古學裡出現了一門新學問,叫做「垃圾考古學」。他們不再把注意力集中在金字塔,他們挖掘埃及人的垃圾堆。文明走到哪裡,垃圾就堆到哪裡,它是文明的下水道,說出了人類想要拋棄想要掩蓋的陰暗秘密。

毋須驚訝,和食物有關的東西絕對是垃圾中的重點。在「弗萊希坑」這座現代世界最龐大的垃圾掩埋場裡頭,考古學家甚至可以及時發掘出還沒有完全揮發掉的「餿水」殘餘物。這些「餿水」很有趣,總是沉在垃圾袋的底端,混合了喝剩的果汁、咖啡渣、水果與煙蒂,最多的是麵包等澱粉質主食。這一點說明了富裕的美國人多麼不拿飢餓當回事,對所有人來講是主要食糧的東西,於他們是可以隨手扔掉的廢物。這是「垃圾考古學」的發現之一,供應越充裕的東西越是可棄。

但是「垃圾考古學」還有另一個看起來很矛盾的情況,那就是「供應越短缺的食物越常被浪費」。例如1973年的春天,美國盛傳牛肉短缺的消息,但學者卻發現在這段牛肉不足的時期,被丟掉的牛肉竟然是正常時期的三倍!這是為甚麼呢?原來當牛肉供應有限的消息傳出之後,大家會慌張地四處搜購牛肉,不止更加造成了短缺的現象,還使得很多家庭突然多出了他們根本消耗不了的牛肉。那些肉不是放到不能吃的地步,就是來自他們不懂得如何處理如何烹調的部位。所以學者才會在當時的垃圾層中找到許多動都沒動過的完整肉塊。

學者由此總結出「飲食重複性越高,你所丟棄的食物就越少」這條「食物垃圾第一定律」。意思是你不會扔掉天天都吃的東西,例如方包和米飯,頂多只會丟下一些碎屑。不過吃它們的人實在太多,所以即使是飯餘殘渣,加起來的量也夠驚人。相反地,越是稀有越是平常不吃的食物,比方說派對或節慶時的特別小點心,因為一時吃不完給遺忘在雪櫃深處,最後就會成為垃圾了。

如果有學者研究香港人在二月份生產出來的垃圾,他們會找到甚麼呢?首先他們可能也會看見大量的豬肉和蔬菜,因為今年二月全國食物供應緊張,一定也有很多人買下了自己根本吃不了的肉和菜(當然這會使得很多財力有限的家庭過不起像樣的年,因為食物價格被搶高了)。然後他們還會發現每年二、三月份都將定期出現的東西:年糕、瓜子、柑橘、瑞士糖以及金色包裝的朱古力。因為這都不是日用的糧食,一過那幾天,就不會有人再想碰了。這個現象又說明了甚麼呢?它可以幫助我們重新界定節慶的意義;所謂節慶,就是買一大堆吃不完或許乾脆不吃的食物。說得再白一點,過年就是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