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4日星期五

梁文道或黃世澤:日本為甚麼沒有「神六」(太空競賽二之一)

【都市日報-兵器譜】在大家為神舟六號順利升空感到高興的時候,新世紀的太空競賽已經不知不覺地展開了,只不過這一回參賽雙方不再是美國與俄羅斯(準確地說,是前蘇聯),而是中國跟日本。

熟悉日本漫畫和動畫的讀者都知道,日本次文化裡一直有股科幻狂熱,飛船、太空基地、殖民另一個星球等等,向來都是日本人喜愛的幻想題材。一般的消費者也都應該可以感受到日本電子產品和高科技工業優秀的質量控制,能夠推想他們產業研發的能力也一定相當出色。

正是如此,日本航天事業表現之差才會如此令人吃驚。多年來,它不僅火箭發射失敗的比率要高於一般水平,而且直到今天也還沒有充分掌握載人升空的技術。

最令日本航天局 (JANA)尷尬、最刺傷日本人自尊心的,是在2003年神舟五號的成功,使得中國成為世上第三個載人升空的國家之後短短數個月內,日本發射的一對衛星又在半空爆炸了。

中國航天技術發展之快令世上所有專家感到震驚,相比之下,日本的差勁表現卻不會讓行內人覺得意外。因為日本政府撥給航天局的款項本來就不是太多,平均一年才2,000億日圓左右(合160億人民幣),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年預算的十分之一,而且近年還有逐年下調的趨勢。

原因之一是日本的航天事業向來定位在非軍事用途之上,與中、俄、美三國的軍方背景恰成對照。很多日本國民和政界人物對國家的軍隊軍工發展心存戒懼,戰後和平憲法規定的基本國策又形成了一道界限,使得航天事業變成一種沒有實質利益的奢侈品。

但是神舟五號的成功改變了一切,中國的登月準備更對日本形成了重大刺激。新任的日本航天局負責人Keiji Tashikawa原來是日本最大電訊公司DoCoMo的總裁,他矢志爭取日本國民和政府的支持,把目標定在要於2025年興建一個月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