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5日星期四

梁文道:新教宗捍衛聖樂之聖?

【明報-世紀?Critical Thinking】本篤十六世同意許多宗教音樂都有剝除人我之別,使人群進入忘我狂迷境界的功能,而配合天主教儀式的聖樂雖然也要使信徒感到聖神降臨,會眾融為一體,但是二者之間還是有本質的分別。那就是聖樂得與聖經中的言詞相似,乃「道成肉身」的結晶,它「不能只是韻律的狂歡、感官的刺激和主觀情感的表達,又或者表面的娛樂……

上回談過一點梵蒂岡和現代音樂的關係,意猶未盡,這次再說說新教宗本篤十六世的音樂品味。這位教宗,很多人都說他保守。5月2日版的美國《時代雜誌》為他做了一個封面專輯,其中一個關鍵詞正是「保守」二字。的確,身為教廷「官方神學家」,之前是梵蒂岡教義部(前身即大名鼎鼎的宗教法庭)部長的本篤十六世,多年來為了捍衛正統教義,不知參與過多少次論戰。從神學解釋、政治立場到文化方向等多種領域的爭論,他幾乎無役不與。其對手從開明派神學家漢斯昆一直到拉美的解放神學,個個都不好惹。去年他甚至還為了基督信仰在現代歐洲的地位問題,與他的德國老鄉、大哲哈伯馬斯展開了一場熱烈的「對話」。可是此間比較少人注意到,即使是音樂的問題,本篤十六世也沒有放過介入。結果又是一場激辯,照例,其對手還是把「保守」這個封號送了給他。

教會‧西方音樂史

學過音樂史的,都知道沒有教會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西方音樂史。歐洲最早的記譜法「紐姆」(Neume)記錄法就是來自天主教會為了傳習聖詠發明的。著名的教宗聖格雷哥里一世,甚至創辦了歐洲第一所音樂學院,好培訓聖詠團人才。今日人人都懂的音名do、re、mi,也是源出《洗者聖若望》這首古老頌歌。這首歌有八句,每一句的第一個音正是音階順序的其中一個;第一句第一個音的詞是do,第二句第一個音的詞是re……後來我們唱音階就是用了這首歌八句歌詞的首八個音。

由於教會在音樂史上有這麼重要的地位,所以它內部關於聖樂風格的爭論就不是小事,往往還會影響了音樂史的發展。例如1564年,就有過一場關於和聲的會議。當時有人認為愈來愈多的和聲弄得大家耳朵模糊,聽不清歌詞內容,有損頌詞的神聖和完整;但也有人覺得日趨繁複的和聲技法好得很,使得音樂更感人也更有表現力。於是大音樂家帕勒斯里納(Gio-vanniPierluigiPalestrina)為此特別創作了幾首彌撒曲,好在會上作為證據。他呈上的作品實在太過出色,詞句清晰,樂曲又充滿色彩,教宗庇護四世很是滿意。於是和聲及複調音樂就領了執照,自此大行其道。

這場宗教會議若用我們習慣的語言來說,談的其實就是「形質問題」,關心的是花巧奪目的形式會不會有害於它所要承載傳達的內容質素。常有人抱怨今日的歌手唱詞不清,為了曲調的誇張和唱腔的變化,鬧得大伙聽不出他到底在唱啥,基本上也是這個「形質問題」。從欣賞音樂的角度去看,人聲作為一種樂器,我們盡可只注意其音色音質,歌詞大可當作發聲開腔的藉口,不用太過在意。但對於宗教來講,聖詩聖歌的歌詞當然是神聖的,可不能拿來開玩笑。本篤十六世和一些音樂家的爭執,也可說是這個形式與內容之爭的現代版、學術版。

聖樂‧流行搖滾

事情得從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說起,當年的教宗召開了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1962-1965),來自一百一十六個國家的三千位主教聯手推動了許多改革,開展了許多被認為是「俗世化」的變化,包括不再堅持以拉丁文主持彌撒,而是按各國的需要採用地方母語。這場現代天主教史上最重要的活動也牽涉到了音樂,比如說各地的民俗音樂能不能拿來當儀式用的聖樂;也有相信天主教的音樂家抱怨教會過於保守,阻礙了他們的藝術實驗。

當年是會議顧問神學家的拉辛格(JosephRatzinger)正當壯年,是改革派心目中的明日之星,力倡變革老舊保守的羅馬天主教。但是在1968年席捲全球的學潮和青年反對運動的風潮之後,他開始懷疑這個世界如此革命下去會不會迷失方向,而教會如果順應時代走下去又會不會徹底變質。迷惘之後,他的思想轉向,他的人生道路也有所變化。離開學院,他進入教會的管理架構,先是主教,再是樞機主教,如今則成為教宗本篤十六世。

本篤十六世喜好音樂,據說是個不錯的業餘鋼琴家,最愛的是莫扎特。在他仍是教廷教義部長的時候,所要處理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教會能不能使用搖滾等流行音樂去創作宗教音樂?說到這裏,我們會發現比起新教時常大膽地以搖滾音樂會的形式佈道,天主教在音樂上確實比較保守謹慎。但是看到人家熱熱鬧鬧,年輕人一批批地在體育館內站起來載歌載舞地大叫「我信」,有些天主教的神父也心癢難搔,覺得任何音樂都不過是個手段,只要內容不變歌詞仍是經文,又有什麼問題?

有,新教宗認為「難道我們跟隨大眾文化的潮流,使得人們不成熟或者不負責任的罪名也降在我們身上,能叫做牧養的成功嗎?」為什麼流行音樂會使人既不成熟又不負責呢?原來教宗認同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TheodoreAdorno)的觀點,覺得流行音樂是一種面向大眾同時也製造大眾的工業產品,聽眾得到的不是自身親切的一手體驗,而是再生產出來的標準經驗。這種音樂為了賺錢,不惜把聽眾變成一堆只剩感官的標準人群。在《為了天主藝術地歌唱:教會音樂的聖經指導》一文裏,他引述現代音樂大師辛德密夫(PaulHindemith)的話:「流行音樂是一種在完全非人性化和獨裁的體系之中,像生產技術產品一樣由工業大量生產出來的東西。」在另一篇文章裏面,他甚至認為搖滾音樂與撒旦崇拜的流佈有關,因為它們「在噪音與群眾的狂歡忘我之中,提供了壞的快感,除去了日常生活的屏障,使人有解放和得到救贖的幻覺」。

靈性理性‧刺激娛樂

本篤十六世的這種看法自然惹來不滿,於是他又強調教會音樂的使用不只是實用和手段的問題,而且涉及神學。他同意許多宗教音樂都有剝除人我之別,使人群進入忘我狂迷境界的功能。而配合天主教儀式的聖樂雖然也要使信徒感到聖神降臨,會眾融為一體,但是二者之間還是有本質的分別。那就是聖樂得與聖經中的言詞相似,乃「道成肉身」的結晶,它「不能只是韻律的狂歡、感官的刺激和主觀情感的表達,又或者表面的娛樂。相反地,它要傳遞信息,要為了達到圓滿的靈性和最徹底的理性宣示而存在」。身為一個著作等身的神學家,本篤十六世還為此寫過一些精細的神學及哲學論證,平心而論,寫得的確相當精彩。可是這叫音樂家們糊塗了,以後該循什麼方向創作聖樂呢?他的答案卻是一、符合「信經」「垂憐經」等「偉大儀式用經文的內在需要」;二、可參考格雷哥里聖詠及帕勒斯里納的作品。然後他又向大家保證,只要有正確的理解,大家準可以有充滿創意的新作品。

本來教宗談的只是教會音樂該注意什麼方向什麼風格,不過他「順帶」根本地貶斥了流行音樂和搖滾音樂。大家知道搖滾班霸U2的吉他手曾經想當神父,其主音歌手Bono除了是虔誠教徒之外,現在更是舉世知名的社會活動家,曾為呼籲先進國家免去窮國債務的事與若望保祿二世會商合作。不知將來喜歡在歌詞裏傳遞和平信息的Bono,可會有與本篤十六世和平共處的機會?(按:梁文道《教宗喜歡現代音樂?》一文,刊4月15日本版。)